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重生狂飙时代 第一卷 初始 第463章 第一次信息产业布局会议续

作者:哲士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19-01-30 00:49:13直达底部

 

高速文字首发 本站域名 www.xuanyge.org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wap.xuanyge.org


随机推荐:重生:姜先生,顶峰相见 旧爱新情 换亲不当对照组后,我成侯门主母 除夕夜冻死街头,归来后她名满京城 女儿火化时,渣总在为白月光放烟花 重生后拒绝接盘,老婆全家急疯了 被囚五年,替嫁后国公府跪求我原谅 预知未来后,我成港圈大佬白月光 

    第四百六十三章第一次信息产业布局会议续

    倪士楠着重介绍了未来智慧研究所的运作机制。

    这个机制是接到陈咨的任命后,他这段时间和众位海归仔细商量制定出来的,借鉴了世界著名的研究院和研究所的机制,比如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帕克研究中心’等。

    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会分为好几个级别,院士、主任研究员、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和助理,主要是对外。

    前三者分别都可以带团队,助理研究员如果有原创性的项目,也可以自组项目组。

    同样实行的PMO管理机制的职位,每种职位的名称不代表职业阶级,只代表研究员类各种项目的承接资格,主要是对内。

    也就说以项目为主,一个项目的项目经理可能是研究员,但是主任研究员或者院士都有可能是其副手。

    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待遇分成几个部分,固定薪水、项目奖金、项目产业入股分红。

    研究所的项目具现成为商业项目后,项目成员将会根据价值获得部分股份。

    这个研究所定位的就是信息产业的软硬件和其工程研究,当然会有部分关联研究,比如牵涉到半导体的材料等。

    稍后就进入了讨论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并不久,主要是昨晚海归团队和倪士楠已经对陈咨的期望了解的差不多了。

    通过简短的相互问答,确定了必须马上进行的核心项目。

    就目前来说,就有四个核心战略项目。

    第一个是CPU项目,这个项目陈咨确定的战略方向,就是能够对函数式语言进行专门的优化。

    以此区分美国的信息系统体系。

    经过一个晚上的研讨后,专家组成员认为是可以实现的。

    他们研究发现在底层的结构领域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可能会优化部分独特的结构,以适合函数式语言的范式中断,技术和实现不会有多增加难度,但是最关键的是指令集领域和编译领域。

    当然为了优化其特点,必须强调cpu的功耗和效率。

    最终的打算是设计一款RISC风格的CPU,——精简指令集)

    至于说RISC不适合个人电脑?

    这就比较扯谈,大名鼎鼎的苹果电脑曾经长期使用的IBM公司的PoerPC处理器,就是RICS的CPU,主要是RISC在CISC(复杂指令集)CPU已经占领了个人PC兼容机统治地位的时候,都还在高端领域的商用大型机上和苹果这样的昂贵机型上,就没考虑过走下神坛。

    等到CISC一统江湖的时候,已经进不来了,只有小众的苹果类似的电脑坚守,直到手机替代电脑(手机上目前90%都是使用的RISC CPU),RISC才翻身奴才把歌唱。

    Intel的CPU从奔腾往后表面用的是CISC,其实是内部有硬件把CISC转换成RISC再真正执行的。

    AMD也是一样的,AMD的K7、K8 CPU就是引入了大量RISC技术,才最终大幅超越了当时的Intel,这话不是哲士杜撰的嚎,见——《计算机体系架构:量化研究方法》有论述。

    这是行业的共识,而K7、K8是做RISC巨牛的Alpha团队搞出来的。

    事实上95年后的Intel和AMD的Cpu其实都是混合体,RISC的特征反而多于CISC的特征。

    比如多级指令结构、采用加载(Load)、存储(Store)结构,采用高速缓存(cache)结构,都是结合的RISC的技术特征的。

    这里不是争论RISC和CISC的文章,在此不再多说。

    这项目由闽恩斗和董中华负责,连广业和唐今平辅助,邹求真,加上倪士楠搜罗的国内人才,预计团队一年内会扩展到上500人以上。

    第二个就是操作系统项目,这块由冯毕庄、郭本梯负责,钟科阚、邵中,都属于这个团队,再加上吴专汇编团队和五所大学和华科院支援的研发人才,目前就已经扩展到了100多人,预计可能最后会达到1000多人以上。

    因为和五所大学的合作,人力资源基本是可以保证的。

    这年代的操作系统还没有面向对象的软件工具,代码都是必须一个个的打进去的,不像后来的很多编程平台,很多可以自动生成,所以效率不高。

    这个团队也是成分最杂的团队,汇编、编译团队都从属于此团队。

    还有指令集的研发,会和芯片组在稍后进行联合开发在组成独立的团队立项。

    第三个是数据库系统研发,由董一飞负责,这块的人才国内倒是没有芯片开发那么紧缺,几所大学还是有些人才的,并且也有部分数据库系统投入了使用。

    第四块则是网络系统的开发,这是针对的美国建立的Internet网络而来的,全球13台根域服务器设立后,美国本土有10台,日本东京一台,欧洲两台分别在英国伦敦和瑞典斯德哥尔摩。

    但是,美国拥有对所有13台根服务器的监管权,相当于拥有对Internet王最后的生杀予夺的至高权利。

    比如2002年,美国与伊拉克交恶,伊拉克顶级域名“.iq”一度被封杀,伊拉克因此一度在虚拟世界中“蒸发”,重新回到无网络的世界,直到2005年,互联网域名与地址管理机构ICANN才将“.iq”重新交回伊拉克人民手中,可见其威力。

    那有人要问为何只有13台呢?我们能不能自己建立一台或者几台根域服务器?

    答案是不行!

    网页访问的申请都是由一个数据包所完成的,而一个数据包的长度为256B字节,这就决定了一个数据包只能有13个块,这就从根本上限制了根域名服务器的数量,也就是说根域名服务器只能有13个。

    华国要解决这样的安全,基本上是无解的,就是从别国弄回来一台根域服务器,或者做的镜像服务器(复制别的根域服务器),同样会受美国的监管。

    况且那台主根域服务器还是在美国,从这台服务器可以关闭别的服务器,再建立新的取代关闭的。

    陈咨设立的网络研究体系,只是看看能不能自己研发一套,或者把国内目前的四大网络有机统合,到时候就可以独立的建立一套网络。

    当然估计几年内是比较难实现的,毕竟Internet网络是从60年代就开始研发建立了,经过近20几年的发展才日渐完善,并且其实Internet网的缺点并不少。

    一套网络的建立,得从最根本的数据单位开始定义,单从工作量来说,就不是一两年能够完成的。

    最后,又决定在港城同样建立研究所,以聘请国际上不愿意进入国内工作的专家们工作。

    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全面布局规划,把从芯片、CPU、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软件、互联网的整个生态布局都做了框架似的连接布局。

    所有人都热血沸腾,能够有这样磅礴布局的研究所,如果一旦成功,简直立刻晋升世界顶级。

    但是也不是没人担心,这么大的布局靠什么来支撑。

    这几章比较枯燥,主要是布局问题,算是本文主旨的集中体现。

    (本章完)

    
高速文字首发 本站域名 www.xuanyge.org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wap.xuanyg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