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长平风云 正文 第三十二章 如此救援

作者:游无业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17-06-02 18:48:42直达底部

 

高速文字首发 本站域名 www.xuanyge.org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wap.xuanyge.org


随机推荐:扶鸾 大唐:刚被立太子,逆袭系统来了 相敬如冰 撩乱逐春生 替嫁高门后死遁了 皇爷他老房子着火了 重生古代灾荒年:从窝在深山打猎开始 我为公子扶苏,打造大秦最强盛世 

    公元前284年,周王郝三十一年。

    齐负郭之民有孤狐咺者,正议湣王,斮之檀衢,百姓不附。齐孙室子陈举直言,杀之东闾,宗族离心。司马穰苴为政者也,杀之,大臣不亲。以故燕举兵,使昌国君将而击之。齐使向子将而应之。齐军破,向子以舆一乘亡。达子收余卒,复振,与燕战,求所以偿者,湣王不肯与,军破走。王奔莒,淖齿数之曰:“夫千剩、博昌之间,方数百里,雨血沾衣,王知之乎?”王曰:“不知。”“嬴、博之间,地坼至泉,王知之乎?”王曰:“不知。”“人有当阙而哭者,求之则不得,去之则闻其声,王知之乎?”王曰:“不知。”淖齿曰:“天雨血沾衣者,天以告也;地坼至泉者,地以告也;人有当阙而哭者,人以告也。天地人皆以告矣,而王不知戒焉,何得无诛乎?”于是杀湣王于鼓里。太子乃解衣免服,逃太史之家为溉园。君王后,太史氏女,知其贵人,善事之。田单以即墨之破亡余卒,破燕兵,绐骑劫,遂以复齐,遽迎太子于莒,立之以为王。襄王即位,君王后以为后,生齐王建。《战国策·齐策六·第一章》

    先秦说士的言论有个特点,就是爱使用夸张的修饰手法及颠倒因果、张冠李戴。但他们有个优点,就是他们很少无中生有,最多只是将一些不符合自己主旨的事情隐去不提!类似此篇的再举两例,虽然是汉朝的。

    齐威、宣之时,显贤进士,国家富强,威行敌国。及湣王,奋二世之馀烈,南举楚淮北,并巨宋,苞十二国,西摧三晋,却强秦,五国宾从,邹、鲁之君,泗上诸侯皆入臣。矜功不休,百姓不堪。诸儒谏不从,各分散,慎到、捷子亡去,田骈如薛,而孙卿适楚。内无良臣,故诸侯合谋而伐之。《盐铁论·卷二·论儒第十一》

    燕昭王问于郭隗曰:“寡人地狭人寡,齐人削取八城,匈奴驱驰楼烦之下,以孤之不肖,得承宗庙,恐危社稷,存之有道乎?”郭隗曰:“有,然恐王之不能用也。”昭王避席请闻之,郭隗曰:“帝者之臣,其名,臣也,其实,师也;王者之臣,其名,臣也,其实,友也;霸者之臣,其名,臣也,其实,宾也;危国之臣,其名,臣也,其实,虏也。今王将东面,目指气使以求臣,则厮役之材至矣;南面听朝,不失揖让之礼以求臣,则人臣之材至矣;西面等礼相亢,下之以色,不乘势以求臣,则朋友之材至矣;北面拘指,逡巡而退以求臣,则师傅之材至矣。如此则上可以王,下可以霸,唯王择焉。”燕王曰:“寡人愿学而无师。”郭隗曰:“王诚欲兴道,隗请为天下之士开路。”于是燕王常置郭隗上坐南面,居三年,苏子闻之,从周归燕;邹衍闻之,从齐归燕;乐毅闻之,从赵归燕;屈景闻之,从楚归燕。四子毕至,果以弱燕并强齐;夫燕齐非均权敌战之国也,所以然者,四子之力也。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此之谓也。《说苑·君道》

    之所以举这三条来加以说明,一则因为它们所言之人是对手;二则因为这三条都有张冠李戴、颠倒因果之处。齐湣王亡国了,所以他在道德上有亏损,所以无论怎么抹黑他都是可以的;燕昭王胜利了,所以他就是个道德高尚之人,所以无论他怎样做都是对的。例一中,陈举其人事迹不详,不作议论;司马穰苴是齐景公时人,距此时已经两百余年了。淖齿弑齐湣王似乎有理,但考察实情,齐湣王即使再有罪,也轮不到一个楚国将领动手,尤其是这个占领了大片齐国土地的楚将。而且这篇文中有一个细节:“太子乃解衣免服,逃太史之家为溉园。”之后再分析。狐咺之事的详情幸好《吕氏春秋·贵直》中有记载。摘录如下:

    狐援说齐湣王曰:“殷之鼎陈于周之廷,其社盖于周之屏,其干戚之音在人之游。亡国之音不得至于庙,亡国之社不得见于天,亡国之器陈于廷,所以为戒。王必勉之!其无使齐之大吕陈之廷,无使太公之社盖之屏,无使齐音充人之游。”齐王不受。狐援出而哭国三日,其辞曰:“先出也,衣絺纻;後出也,满囹圄。吾今见民之洋洋然东走而不知所处。”齐王问吏曰:“哭国之法若何?”吏曰:“斮。”王曰:“行法!”吏陈斧质于东闾,不欲杀之,而欲去之。狐援闻而蹶往过之。吏曰:“哭国之法斮,先生之老欤?昏欤?”狐援曰:“曷为昏哉?”于是乃言曰:“有人自南方来,鲋入而鲵居,使人之朝为草而国为墟。殷有比干,吴有子胥,齐有狐援。已不用若言,又斮之东闾,每斮者以吾参夫二子者乎!”狐援非乐斮也,国已乱矣,上已悖矣,哀社稷与民人,故出若言。出若言非平论也,将以救败也,固嫌于危。此触子之所以去之也,达子之所以死之也。

    狐咺是什么样的人?齐负郭之民有孤狐咺者!《史记.陈丞相世家》:张负随平至其家,家乃负郭穷巷,以弊席为门。负郭因以指穷巷或贫居。孤,有人认为是狐的衍字,笔者不这么认为。加上之后的一些描述,笔者以为这句话应该这么翻译:齐国有一个住在城外还没讨到老婆的老贫民叫狐咺。我们知道所谓“齐人之福”一词原来说的是一个靠别人上坟时给祖宗上供遗留下来的祭品过日子的男人,都能有一妻一妾。可以想见狐咺混的有多惨!但是如此之人,齐湣王居然接见了他,虽然他的意见没被采纳。当然《吕氏春秋·贵直》中所记载的他的言论都是些空洞无益的大话套话,采没采纳其实区别不大,所以齐湣王就让他离开了。他接着做了什么?满城哭丧,诅咒国家!三天。这恐怕不是齐湣王亲自听到他的哭丧,然后暴怒要杀他泄愤。于情于理都应该是他闹的实在不像话了,有人向齐湣王打小报告了。齐湣王怎么处理的?一定要杀他吗?不是,是交由有关部门按律论处,这就是依法行事的典范!其实,像狐咺这种小人物,齐湣王是不会在意的,所以有关部门接到指令后也没有去逮捕他,来讨好齐湣王。但是狐咺自己坐不住了,自己跑去找到有关人员,要求他们对自己行刑,见有关人员劝他离开,他还叱责别人,说着一套义正言辞的空话,把自己比作比干、伍子胥那样的忠臣。他配吗?在笔者看来他就是一个活得不耐烦的老头,不知哪来的胆子跑去找到齐湣王胡诌一通,希望以此获得荣华富贵,再见此愿望没能实现,便去诅咒国家灭亡来博取正直的名声,这样的人真不知该如何评价了,好在他是个孤老头。所以孤字很重要,大家就不用冒认亲属了。

    例二中所言:“诸儒谏不从,各分散,慎到、捷子亡去,田骈如薛,而孙卿适楚。内无良臣,故诸侯合谋而伐之。”

    慎到为楚顷襄王请到楚国已经十余年,那时齐湣王才继位,还没来得及做些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捷子事迹不详,不论。田骈到薛地,《淮南·人间训》唐子短陈骈子于齐威王,威王欲杀之,陈骈子与其属出亡,奔薛。孟尝君闻之,使人以车迎之,至,而养以刍豢黍梁,五味之膳,日三至。冬日被裘罽,夏日服絺紵,出则乘牢车,驾良马。孟尝君问之曰:“夫子生于齐、长于齐,夫子亦何思于齐?”对曰:“臣思夫唐子者。”孟尝君曰:“唐子者,非短子者耶?”曰:“是也。”孟尝君曰:“子何为思之?”对曰:“臣之处于齐也,粝粢之饭,藜藿之羹,冬日则寒冻,夏日则暑伤。自唐子之短臣也,以身归君,食刍豢,饭黍粢,服轻暖,乘牢良,臣故思之。”这段话说田骈奔薛在齐威王时期,齐威王、齐宣王之后才是齐湣王,孟尝君在薛的时间在齐湣王六年之前,现在都齐湣王十七年,所以田骈出奔与齐湣王无关,至少与此时败亡齐国的齐湣王无关。孙卿,即荀子。荀子在楚得到使用要等到春申君用事之时,距今还得再等几十年。所以用与齐湣王无关人员来诋毁齐湣王极其不厚道。

    例三中言:‘居三年,苏子闻之,从周归燕;邹衍闻之,从齐归燕;乐毅闻之,从赵归燕;屈景闻之,从楚归燕。四子毕至,果以弱燕并强齐’。而《战国策·燕策一·十二章》中记载:‘于是昭王为隈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湣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苏秦按本书所采纳的形象,他是在家里待不住才不得不去投奔一个偏远弱国混日子的人;按传统说法他应该在几十年前的燕文公时期风光无限,到燕昭王时,苏秦应该死了。邹衍不论,之所以不论是因为他的理论是大国、霸权国家所喜欢的,而不是燕国这种附庸国能接受的,邹衍在当时就是一个神人,他在哪,在当时人心中,人们就会认为那个国家会称霸、甚至统一天下,所以邹衍入燕而燕国还不强的话,它会瞬间遭到毁灭性打击。乐毅到燕是以外交官的身份出现的。在赵武灵王被杀后,赵国大量人才外流,比如剧辛就到了燕国;庞煖跑去跟随老师学习了,他一学就是五十年,真是努力啊。在这些外流人员中,乐毅最有理由前往燕国,毕竟是他主张扶立燕昭王的,但是他没有,一个附庸国是不能吸引有上进之心的人才的。要不是现在准备伐齐,恐怕乐毅都不会再与燕国有什么交集。所以乐毅作为伐齐联军统帅是很合理的,他个人与赵、魏、燕都有关系。至于屈景,前文已经说过了,屈氏在楚国的政见无法被已经衰弱的当局接受,他们本身也无可奈何,所以才出走,而非燕昭王招贤之功。因此,燕昭王的成功只能说他运气好,初期赵武灵王进攻中山,他趁机收复了失地;中期赵武灵王进攻东胡,他趁机获得了东胡遗地;后期六国伐齐,他趁机复仇了。

    所以最后再说一遍,先秦,或者说所有的政治家都只能用利益得失来评价,评价他们的优劣无非看他们的行为是为公利努力,还是为私利努力。而先秦时期存在大量弑君事件,其中有些还是因为一点羊羹分配不均之类无厘头事情丧命。因此,先秦成熟的政治人物具有一个不同于其他时代的特点:谦逊守法!达子要求先给赏金,再组织战斗,作为务实的将领,他有这种要求是很正常的。而作为一国领袖的齐湣王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拒绝了达子的要求,这本该作为表扬的地方,但却被人拿来批判。守财奴,亡国活该。就像明崇祯死后,说李自成从他的国库中搜出七千万两银子一样,似乎就可以证明明朝活该灭亡一样。齐国与秦国一样是实行以军功首级换奖励的,其间的区别是:在齐国当兵,只要获得首级,就可以获得极大的物质奖励,这与战争胜负无关,当然也只有物质奖励;秦国则不同,秦国也是凭首级获得奖励,但秦国相对来说更穷,所以秦国的奖励是一点物质奖励加上一点精神奖励。秦昭襄王时期发生了一次饥荒(此后会提到),灾民活不下去了,有人建议秦昭襄王开仓放粮来救助灾民,秦昭襄王问道:“灾民难道对国家有功吗?”答道:“没有!”秦昭襄王便以无功不得受赏为由拒绝赈济灾民。

    太史公在讲到乐毅时,开篇就是伐齐之事,事毕,其事迹就不在记载了,似乎乐毅就是专门来为燕昭王复仇似的。要想了解这一点,就得先知道乐毅到底是谁的大臣?魏国外交官、燕国亚卿、赵国相国?这个问题先放一下,先来理清此次伐齐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般来说是这样的,燕昭王忍辱负重、招贤纳士,加之齐湣王道德亏损,所以好人战胜了坏人,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多做坏事。五国伐齐就是这么回事。

    如果详细一点,就是齐湣王是个坏人,燕昭王是个好人。坏人当然就得做些丧尽天良的坏事,所以贤臣不亲、百姓不附。好人当然做的就是大家都喜欢的善事,所以贤臣投奔、人民同仇。于是燕昭王令乐毅替天行道,齐湣王理所当然的战败了。当然,坏人也不是傻子,打他他也知道疼。所以前线失败了,齐湣王便逃跑了,他先跑到了卫国,但坏人并不会因为遭到一点小挫折就改掉自己的恶习,所以他就被卫国驱逐了。然后他又去了邹、鲁,结果却被拒之门外,最后实在没地方去了,就只得回家待着。但是他在家待着也不安生,所以连外国友人都看不过去了,主动帮他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乐毅不愧为配享武庙的良将,半年就拿下了齐国七十余城,要不是为了替燕国收复人心,他将轻松地拿下剩下的即墨、莒两城,正式灭亡齐国。当然这种说法就是扯淡。这种说法就像如此说抗战时期的民国:日本人打下东北成千上万个村后,民国就只剩下孤零零的三十来个省了,国土大片损失,于是惊慌失措的领袖便逃到了平壤。到了平壤后,该位还摆出天朝上国的谱,结果遭到朝鲜驱逐。然后,该位又跑到琉球、台湾避难,结果琉球、台湾不接受,于是他只得跑回国继续剥削人民。

    所以要比较准确地弄明白此次伐齐具体过程,得先回答如下问题:一、哪国主张伐齐;二、哪国是伐齐的中坚;三、战争中各国利益谋算;四、战争过程;五、各国得失。由于材料缺失,以下多为笔者擅自揣测之言。

    一、哪国主张伐齐?战国七雄中除了齐国之外的所有国家。楚国退出争霸后,秦齐两国并强。邹衍这一派在这个时期很活跃,他们代表着所有人的利益:赶快结束战争!所以,此时开始的战争与之前的战争最大的不同就是此时的战争是以吞并他国国土为最终目的进行的,此前的战争却是以获取霸主的名声为最终目的。所以,此时的战争并不是以敌国服软为结束,而是以敌国灭亡为结束。因此,打掉强国是有利于自己的,对于秦、齐之外的国家,此时最大的希望就是削弱它们中的一个,或者两个都削弱,否则等待它们的就是被齐、秦两国吞并。故读此段历史时,很容易发现魏国作为地处中央曾经拥有过霸权的国家,往往都是各次横纵联合的发起者。徐州相王、五国相王、首次五国伐秦、秦魏韩伐楚、齐魏韩伐楚、齐秦魏韩伐楚、齐魏韩伐秦、再次五国伐秦、五国伐齐等等。

    二、哪国是此次伐齐的中坚力量?秦国!一群待宰羔羊似的国家如果没有强势国家带头,或者默许,它们就只能暗地里捣鼓些阴谋诡计。

    三、战争中各国利益谋算。

    齐国:通过外交改变各国立场,为自己赢取消化宋国的时间。方法就是重新和秦国联盟,或者将三晋重新拉到自己这一边,最不济让现状僵持住,毕竟拖延下去对齐国最有利。

    韩魏:立即开战。再转投齐国,等齐国消化完宋地就彻底没有希望了。秦国现在在犹豫观望,秦国的目标是进军中原,当前方向就是吞并韩魏。但是韩魏由于自己本身国力虚弱,又不能率先出手,好急啊。

    秦国:与齐国开战,自己距离齐国遥远,即使有所获,也是些珠玉宝贝、或者一些守不住的飞地,打败齐国后会使三晋东方无忧,甚至国势会有所上涨,这极不利于秦国东进战略。不与齐国开战,那齐国消化宋地后,山东各国将无法制约齐国了,自己也就断绝东出的可能,至少可能性会极大幅度的下降。所以秦国虽然联络各国时十分积极,但用兵却十分谨慎。当前秦国有白起、司马错、魏冉、向寿之流与秦国关系密切,能力出众将领。但是秦国却只派了蒙骜这样一个有齐国背景、毫无名气的年轻人率领,之后更是只派了都尉斯离这种连左庶长级别的达不到的人物统兵。有人认为尉斯离应该指国尉,白起伊阙之战后有左庶长升左更,夺韩国临汾运城盆地的土地后,由左更晋升为国尉。如果斯离是国尉,那蒙骜该是什么爵位?大良造?可能吗?不可能!所以,秦国虽然知道不能僵持,但这么重大的抉择,一时无法下定决心。按当时说士的说法,秦国准备在组织各国伐齐的过程中吞并韩国,这或许也是当时秦国的一种策略。

    赵国:打掉齐国,自己就是东方的霸主。但是失败了呢?前几年,秦、齐称帝时就准备组织起来瓜分赵国。所以现在形势极为恶劣,一定要谨慎。

    楚国:刚刚被齐、秦从霸主地位上踢下去,现在一定要低调、隐忍,别惹其他国家注意。所以楚国此次行事极为诡异,与秦国会盟后,响应号召入齐,却打着救援齐国的旗帜,干的却是杀齐王、灭齐国的事。

    燕国:齐国的附庸国,现在却和反齐势力勾结在一起。打败齐国后,当然能复仇,但是,赵国就坐大。赵国坐大后,以它与韩魏的关系,它的战略方向很可能在落在北方。那燕国就是赵国拓张方向首当其冲的敌人。而齐国的目标是先中原,再边疆,对燕国来说齐国继续存在,自己起码不用担心遭受他国入侵。而且,燕国不敢保证此次联盟伐齐中的其他国家不会暗中与齐国交好,出卖自己,毕竟刚刚就发生了一次大背叛。而且不久之前的权之战中,燕国损失惨重,并且也没能得到秦、赵等盟国的实际支持。但是,三晋与秦、齐的压力向燕国涌来,迫使燕国必须做出决定。所以,在大家都在迟疑时,燕国这个国际地位最地下的附庸国竟成了此次事件表面上的主角。

    四、战争过程。

    齐国吞并宋国后,天下振动,纷纷组织起来反齐。齐国也派出使者到各国以共享宋地为条件,拉拢各国。秦、三晋、燕五国联合起来在卫国附近与齐国对峙,齐湣王甚至亲赴濮阳就近指挥外交、军事活动。在外交看起来没达到预定目标后,齐湣王决定逼迫一下燕国,但是遭到苏秦这个间谍的出卖,导致燕国连续取得两场小胜。这两战的损失对强齐的来说,这并不影响齐国的实力。但是影响了人心,脆弱的对峙被打破了。齐湣王带到濮阳前线的部队本就不多,当然其他国家的军队也不多,触子、达子的胜败其实不关大局。齐湣王见五国正式进攻齐国后,从濮阳直线前往齐五都之一的莒,途径了邹、鲁,邹鲁之君态度十分恶劣,一点都不像小国政治行事风格,以国事为重,齐湣王理所当然没搭理他们。

    齐国五都:高唐、平陆、临淄、即墨、莒,一看地图就知道临淄当然是国家的中心。那为什么齐湣王不回临淄,而是前往了莒?因为此时一看地图就知道莒正处于齐国的中心。乐毅拿下了灵丘,灵丘就在高唐边上;秦、赵等国从济上入侵,平陆受到了严重威胁。此时齐国五都中就剩临淄、即墨、莒在后方。而且临淄、即墨均在莒的东边,宋地在莒的西边,号称前来救援的楚国距离莒地最近。所以,齐湣王到莒应该是齐国统治集团经过了深思熟虑后决定的理性选择。但是,齐国由此遭到了灾难性的袭击,整个齐国的中枢被淖齿打掉了!这导致齐国突然失去控制,各城邑只能依靠自己对齐国的忠诚独自抗战。

    关于这一点的猜想的理由是,齐襄王的年龄及主持杀掉淖齿的王孙贾的年龄,还有一点就是齐国抗争的过程。齐湣王是孟尝君的堂哥,此时孟尝君大约已经五十四岁,则齐湣王应该六十来岁了。齐襄王此时还未到二十的结婚年龄、王孙贾也只有十五岁!这应该吗?不应该!什么不应该?年龄三四十的齐湣王之子在哪?年龄三四十的大臣哪去了?被杀了?应该是的。那莒太史为什么还在?或许因为他级别太低了,或许因为他不在中枢。

    关于这点猜想的依据可以从之后的具体发生的史事中得到印证。如赵奢进攻麦丘、楚国迁鲁顷公于莒等。齐国中枢崩溃后,国内各城独自为战,本该被各国瓜分的齐国却因秦国发生的叛乱逃过一劫。秦国匆匆撤军、韩国也连忙跟随撤军,楚国也趁机将军力拿去他处做投机事业了。魏国前往接收宋地,燕国为泄愤前去焚毁齐国宗庙,搬运财货了,赵国趁势大肆吞并齐国河北、河间、济北土地。但时间不久,秦国的叛乱就被平息。秦国在此次伐齐中所获完全不符合它的地位,而且为了防止三晋坐大,秦国开始进攻三晋,三晋不得不调兵回防。这也是田单能复齐的根本原因,齐国不是田单靠一城一城地进攻收复的,而是齐国中枢出现后自然恢复的。

    各国都被牵制住了,只有燕国有暇能派军在齐国的国土上游荡。而且,燕军地游荡极为怪异:燕国没有后续部队加入对齐国的掠夺!开战之初乐毅有几人,到骑劫兵败之时,几乎还是那么几个。齐国已经被打倒在地了,随便燕国怎么摆弄了,那以燕昭王对齐国的仇恨,怎么就不多派些军队前去呢?难道燕国抽不出?不是的,因为赵国不允许!

    诸葛亮以管仲、乐毅自比,管仲是政治家,乐毅难道不是?乐毅也是!立燕昭王、出奔魏国、联络伐齐、虚封齐国官吏等等事迹,都是一个合格政治家所做的。所谓乐毅想要收买人心,自立为齐王的谣言,一定是汉朝之后出现的。乐毅此时虽然率领数万军队,但其实他连刚刚起义时的陈涉、刘邦都不如。陈涉有九百人、刘邦有三千之众,而乐毅孤身一人,他凭什么成为齐王!所以,燕国内部要求撤军的声音,是十分务实的。之前,燕国南方有齐、赵两国互相牵制。现在齐国若不存在了,那么燕国南方就只有一个赵国了,到时候赵国想怎么收拾燕国,就怎么收拾燕国,刚刚被灭的中山国就是榜样。最后一点,就是乐毅现在是在为哪国服务?昌国君、望诸君分别是燕、赵两国给乐毅的封号,这种等级的封号对于刚刚称王的燕、赵两国来说是极为贵重的,非立有绝世军功是不可能拿得到的。燕昭王之前一直使用侯爵,破齐之后开始使用王号,这一点从出土文物燕王职戈的称号得到证实,君号为职的戈有侯、王两种规格。即使没有出土文物,也可以这样揣测。五国相王中赵武灵王是自主去掉王号的,燕国现在实力不如赵国,怎会凭空去为一尊号而得罪人呢?

    五、各国得失。

    齐国是此次战争的最大受损者,其次就是秦国。田单复国后,齐国的国土大概就是济水下游与齐长城所包围的那一小块,与齐国吞并宋国之前相比损失达50%以上,与齐国吞并宋国之后相比达80%,当然这只是看着地图直接估算的结论,想来也差不了太多。而且齐国还大量损失财物,最重要的是齐襄王继位的合理性受到极大质疑,本身齐襄王继位是合理的,但是他爹齐湣王差点导致国家覆灭,所以他的为此背负沉重的政治包袱,他能在那个位置上混日子般过完一生就已经是很了不得了。因此,在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指责齐国不参加到抵抗秦国的盟国中,是极不公平的。燕、赵互殴,楚、魏相攻,这也是反抗秦国统一时期各国的表演,齐国凭什么相信其他国家?

    秦国的打算,无非是迫使齐国吐出宋国后保留相当实力来牵制三晋,以便自己对三晋的进攻。但是由于蜀地的叛乱,使的秦国无力在伐齐过程中捣乱,虽然最后秦国割下了最富庶的一片土地:陶邑。不过,这与吞并韩、魏相比就显得无足轻重。尤其是使得三晋失去齐国制约,可以全力应对秦国的进攻了。

    本来楚、赵两国应该是最大的受益者,但是由于楚国的投机,或者说善于抓住时机,导致魏国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蜀地发生叛乱后,楚国派庄蹻率大军十余万人入滇。对比一下,淖齿只率领了一万人入齐。我们假想一下,楚国如果将这支军队拿去抢夺齐国倒下后的利益。恐怕刚经历伊阙之败、又丢失河东的魏国无力,也不敢与休养生息已经十余年的楚国对抗吧,那么楚国吞并宋国后必然重新进入第一流国家行列。而赵国也可以沿齐长城与楚国分地,最后的结局就是秦、赵、楚三国共分天下,形势便于魏、蜀、吴时期相似了。所以在楚国人的谋算中庄蹻入滇的意义一定会比楚国吞并宋地更大,那是什么?迫使巴蜀脱离秦国!但是这一目标没有实现。

    魏国由于钻了空子,吞并并且咬牙坚持消化了宋地,国势又有了恢复。

    燕国除了出了一口恶气,收获一些财物外,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收获。

    鲁国此时甚至都收获了一块齐地徐州(有人认为是薛地,应该在其附近,但绝不是薛,毕竟孟尝君还在魏国做相国)。

    韩国看起来收获最少,但其实也获得了国祚再延续数十年的机会。

    啰嗦了这么多,继续开始正题吧。

    秦尉斯离与三晋、燕伐齐,破之济西。后秦昭襄王与魏昭王会于宜阳,与韩厘王会与新城。燕昭王亲赴邯郸见赵惠文王,齐王败走,燕独入临淄,尽取齐宝,烧毁宫室宗庙。燕昭王大悦,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初,齐湣王之卫,卫君辟宫舍之,称臣而供具。湣王不逊,卫人侵之。湣王去,走邹、鲁,有骄色,邹、鲁君弗内,遂走莒。楚使淖齿(芈姓、昭氏、名齿,淖通假昭字)将兵万人救齐,因相齐湣王。淖齿遂杀湣王而与燕共分齐之侵地卤器。楚取淮北及莒。

    昌国君将五国之兵以攻齐。齐使触子将,以迎天下之兵于济上。齐王欲战,使人赴触子,耻而訾之曰:“不戡敌而战克破燕军,必划灭汝种类,平掘汝先人之冢也。”触子苦之,欲齐军之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触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所,不闻其声。达子又帅其余卒,以军于秦周,无以赏,使人请金于齐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甚多。此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本段引自《吕氏春秋·权勋》,其中根据《吕氏春秋新校释》改了一句。导致这段文字的情感完全改变了,这一段似乎就是描述苏秦作间谍,率军迎战燕军,前亡两万、后亡三万的那两次战争。所以,触子迎战时的突然出现下令收兵的信号就值得怀疑了。如果真是如此,便可以看出齐湣王其实并不放心苏秦,触子、达子应该是实际领军将领,他们家应该在齐国生活数代了,甚至很有可能,他们本身就是宗室成员。否则,齐湣王到哪里去挖触子的祖坟呢?

    齐湣王外出到卫国,每天都要散散步,一天,齐湣王问公玉丹道:“我是一个怎样的君主啊?”

    公玉丹道:“大王是位贤主!”

    齐湣王慨焉太息道:“吾现在被迫来此前线,但吾却想不通是怎么就演化到需要寡人来此前线督战的呢?贤主如果是这样的就太辛苦了。不知先生能否教寡人何其然也?吾也好改改。”

    公玉丹道:“臣以为大王已经知道了,大王难道还不知道啊?大王之所以来此前线应对诸侯,因为大王是位贤主。臣以为这天下其他国主都是些不肖之君,他们嫉妒大王的贤能,因此联合在一起准备进攻大王。这就是大王来到前线的原因。臣听说从前有人推辞了天下重位而不后悔,臣也就仅仅听到些他们的传说,直到臣看见大王才算见到真人了。大王名称东帝,实治天下,离开国都来到卫国,容光焕发,积极乐观,并没有局限于一国之中。”

    齐湣王道:“很好啊!丹知寡人之心,这就是寡人主动离开国都来到卫国的原因啊。”

    《论语·阳货》: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亡:外出。

    齐军兵败,僵局为之打破。齐湣王离濮阳往莒,路过邹、鲁,邹、鲁之君以天子之礼待之。齐湣王时间匆忙,无暇久待。齐湣王在莒,楚将淖齿率军来救援,齐湣王以相位尊之。然,淖齿令楚军隔绝齐国中枢与地方、军队的联系,大肆掠夺齐地。齐湣王大怒,淖齿率军进攻齐湣王。齐湣王近卫抵抗,然不敌。齐湣王为淖齿军射杀,淖齿还下令对齐湣王抽筋之后,悬于莒都鼓里宗庙示众,以恐吓齐人,并大肆捕杀齐国宗室贵臣。齐湣王之子田法章(妫姓、田氏、名法章,时年不及二十)乃解衣免服,逃入莒太史敫(姬姓?、太史氏?、名敫,时年约四十)家为庸夫。太史敫女见法章气度不凡,认为这一定不是一个普通人,怜而常窃衣食之,后法章私以情告女,女遂与私焉。王孙贾(妫姓、田氏、名贾,时年十五)为齐湣王侍从,齐湣王遇害,王孙贾逃回家中。其母对他说道:“汝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汝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汝侍奉大王,如今大王遇难,汝却不能尽职,汝回来做什么?”王孙贾乃入市中,大声喊道:“淖齿乱齐国,杀大王,欲与我诛者,袒右!”市人从者四百人,与之诛淖齿,刺而杀之。淖齿被杀后,莒中及齐亡臣相聚求齐湣王之子,无人应。太史敫女将法章之事告诉众人,众人拥立田法章为王,是为齐襄王,太史敫之女,是为君王后。为避楚难,众人扶齐襄王逃亡莒城北面山中。莒太史知其女与齐襄王有私,怒道:“女无媒而嫁者,非吾种也,污吾世矣!”遂终身不见其女。

    秦、韩之军还,魏军略宋地,赵军收河间。乐毅身率燕师,长驱逐北。剧辛对燕昭王道:“齐大而燕小,赖诸侯之助以破其军,宜及时攻取其边城以自益,此长久之利也。今过而不攻,以深入为名,无损于齐,无益于燕而结深怨,后必悔之。”乐毅上书燕昭王道:“齐王伐功矜能,谋不逮下,废黜贤良,信任谄谀,政令戾虐,百姓怨怼。今军皆破亡,若因而乘之,其民必叛,祸乱内作,则齐可图也。若不遂乘之,待彼悔前之非,改过恤下而抚其民,则难虑也。”燕昭王遂许乐毅进军深入。

    燕军刚刚进入齐国时,听闻画邑(临淄区)有贤人王蠋(或名颜斶),为稷下学宫大夫,乐毅下令告军中道:“环画邑三十里无入!”不久便派人前去招降王蠋,道:“齐人都认为先生品德高尚,因此吾想奉万户以供先生开支,并希望先生能来指点一下燕国的军事。”

    王蠋推辞不受。燕人凶相毕露,威胁道:“先生要是不接受我们的好意,那就别怪吾率大军前来屠灭画邑了!”

    王蠋道:“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齐王不听吾谏,故退而耕于野。国既破亡,吾不能存。今又劫之以兵为君将,是助桀为暴也。与其生而无义,固不如烹!”遂经其颈于树枝,自奋绝脰而死。

    齐亡大夫闻之,道:“王蠋,布衣也,义不北面于燕,况在位食禄者乎!”

    燕师乘胜长驱,齐城皆望风奔溃。乐毅修整燕军。禁止侵掠,求齐之逸民,显而礼之。宽其赋敛,除其暴令,修其旧政,齐民喜悦。乃遣左军渡胶东、东莱;前军循泰山以东至海,略琅邪;右军循河、济,屯阿、鄄以连魏师;后军旁北海以抚千乘:中军据临淄而镇齐都。祀桓公、管仲于郊,表贤者之闾,封王之墓。齐人食邑于燕者二十馀君,有爵位于蓟者百有馀人。五岁乃下齐七十馀城,皆为郡县。

    六月与数年,非不知。实乃以六月下七十余城,凸显燕军仁义,齐湣王昏聩而已。屠城要挟与礼贤下士合为一段,焚毁宗庙同礼遇前人共在一篇,孰是孰非?诸君自察。

    泰国胸最女主播衣服都快包不住了视频在线看!!请关注微信公众号:meinvmei222(长按三秒复制)!!
高速文字首发 本站域名 www.xuanyge.org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wap.xuanyg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