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推荐:科举完后捞哥哥 御赐第一女仵作 穿越古代,别人吃观音土,你居然有大龙虾? 如何攻略阴湿反派(快穿) 穿越后,全家集体当逃犯 遇水 [火影]人在木叶,全员好感拉满 论抽卡,我从来没输过
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没有哪个士人会觉得自己要输,士人们感到胜券在握,于是建议窦武开始行动。
窦武当然也很讨厌宦官,所以主动出击,向女儿建议剪除宦官。
一开始,他没有把话说满,只是建议窦妙杀死“罪大恶极”的宦官管霸、苏康,这一建议被窦妙接受了。
而窦妙接受这一建议也并非是因为对父亲言听计从,而是因为管霸和苏康曾经忤逆过她,得罪了她,她想杀死这两人,纯粹是为了泄愤。
但是窦武低估了女儿的权力欲望。
眼见窦妙杀死了管霸和苏康,窦武觉得赢了一次,接下来肯定可以继续赢,便又建议处死其他的宦官,打算来个一锅端。
这时候,窦妙不乐意了。
她可不是什么乖乖女,就算窦武是她爹,但她的身份是摄政太后,在朝堂上,臣子们都要喊她一声“陛下”,等同于皇帝。
严格来说,窦武还是她的臣子。
天地君亲师,君在前,亲在后,窦武显然就是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忽视了窦妙的身份改变带来的父女之间的关系改变。
在窦妙看来,女尚书和宦官是她的左膀右臂,窦武要她诛杀宦官和女尚书,就等于自断双臂,失去权势耳目,自此就无法在权势上和窦武、士人抗衡。
皇权不振,她还如何自主?
于是她拒绝了窦武的建议。
窦武被女儿顶撞,自然不爽,私下里和陈蕃李膺等人商议,又招越巂太守荀翌为从事中郎、征召颍川陈寔为掾属,广纳天下士人力量聚集于雒阳,共同商议定策,准备和宦官势力决战雒阳之巅。
那正是众正盈朝、群贤毕至!
好一派灿烂风光!
感觉人生已经到达了巅峰!
然后,他们就翻车了。
党人集团翻车的过程一点也不精彩。
就感觉像是一群虎头虎脑的少年人刚刚拿到刀剑去对抗一群瘦骨嶙峋的士兵一样,少年们虽然强壮,却犯了无数错误,而瘦骨嶙峋的士兵们尽管瘦弱,却做对了每一个选择。
窦武等人想要清君侧,而宦官们则打着“窦武向太后进言要废黜皇帝”的名号,撺掇着安全感严重不足的少年汉灵帝刘宏,使刘宏亲自持剑与宦官们一起行动。
有刘宏这个人形皇权装置冲锋在前,宫廷里的墙头草们都不敢怎么样,于是宦官们绝地反杀,干掉了窦武,干掉了陈蕃、李膺、杜密、荀翌等一系列与窦武共谋的士人。
主谋者接连被宦官逮捕、诛杀,他们的家人、族人被流放到帝国最南端的日南郡,不准回归。
他们的门生、故吏不管有没有参与到这件事情当中,纷纷被牵连、禁锢,连同亲属在内都不准做官,遇害者、被牵连者多达万人。
全程被蒙在鼓里、一脸懵逼就没了爹的太后窦妙更惨。
因为诛杀管霸、苏康的事情让宦官们感到畏惧,担心自己也会被杀,遂不再信任窦妙。
他们勾结窦妙信任的女尚书之首赵娆,在兵变发生之际以刘宏的名义联手夺走了窦妙手里的天子印绶。
随后,窦妙就被宦官们给软禁在了深宫之中,就此失去了权势。
时年十二岁的汉灵帝刘宏则莫名其妙的“夺回”了权力,开始“亲政”,成为汉代最年轻的“亲政”皇帝。
如果说刘宏是受到过良好教育或者天赋异禀的那种人,年纪小小就具备一定的帝王能力,那当然没什么问题。
可关键是被选作皇帝之前,刘宏这一支的爵位只是亭侯,他压根儿也没有接受过什么正儿八经的帝王教育。
所以他能掌握实权吗?
显然不能。
那实权归谁?
宦官。
这场激烈的兵变之后,东汉帝国的最高权力名义上回归汉灵帝刘宏,但实际上就落在了宦官集团手里。
第二次党锢之祸,其实可以算作一次政变,其后二十年的党锢,都是这次政变之后的清算环节。
宦官集团利用权力残忍的报复党人,追杀党人,流放党人亲眷,甚至还把屠刀挥向了其他与党人有关联的士人身上,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举钩党行动。
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宦官们发起了三次举钩党,而这一次,是第四次。
前三次举钩党都没有波及到袁树,没有波及到右扶风。
但其余州郡、各大士族豪门或多或少的受到波及。
除了顶级豪门之外,一些规模稍小的士人家族甚至遭到灭族。
而势力庞大、根深蒂固的士族高门也未必就讨到了好处。
虽然整个家族不至于被灭掉,但是深度参与或者牵连到窦武兵变事件之中的家族成员不是被杀就是被禁锢在家乡不准行动、不准做官。
颍川荀氏、陈氏、钟氏、韩氏等有名气的家族都被牵扯到这件事情当中,家族中不是有人被杀就是有人被禁锢,失去权位。
宦官党羽大肆上位,出任刺史、郡守、县令,对他们严加看管、多方折辱,且想方设法寻求罪证,以便诛杀。
不少士人受不了折辱,选择了自杀,家属逃难,远避江海。
还有一些士人为了活命,为了保住家业,不得不选择与宦官苟合。
比如被称为“王佐之才”的荀彧,就在尚且不懂事的时候被父亲安排了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成为了宦官的女婿,以此帮助荀氏逃过一劫。
弘农杨氏则“曲线救国”,杨赐让儿子杨彪迎娶了袁氏女,通过袁氏家族的关系稳住了宦官,幸免于难。
一时间,士林风声鹤唳、人头滚滚,士人的政治势力和经济基础都被严重削弱。
而袁氏家族则超脱事外,没有参与进去,成功在漩涡之中保全自身。
但是出于同为士人的同理心,以及为自己家族的声誉、未来考虑,袁逢、袁隗也在暗中行动。
他们帮助颍川、汝南一带的士人家族避难,帮助年轻人、年少者远逃四方。
在行动当中,袁逢为袁树的未来考量,觉得可以提前为袁树牵线搭桥认识一些未来的大家族话事人,帮助他们建立关系、以后好互相扶持。
于是他最初建议将有党人存在的、朝不保夕的各大家族将一批族内年少者暗中送到袁树那边去,一边避风头,一边也能学到一些东西。
袁树在关西之地很有名望,且继承马融的学术地位之后,颇有能量,还为朝廷立下军功,有自保能力,一定能保证各家子弟的安全。
这一建议得到了一些家族掌舵者的响应。
这些家族内部进行商议之后,觉得袁逢的建议有价值,虽然不晓得袁氏家族下一代掌门人到底是袁基还是袁树,但是袁逢能这样提议,显然是对袁树有更多的期待。
于是他们选了一批子弟送往右扶风茂陵,依靠袁氏力量避风头的同时,也是想着能让子弟和袁氏麒麟儿多有交流,对未来的仕途有好处。
这一合作达成之后,又有人向袁逢建议,是否可以利用袁树年纪小、不会引起宦官关注的特性将一些党人藏匿到袁树那边去?
袁逢一开始是拒绝的。
但是后来袁隗与他商谈,觉得这样做对袁树虽然有很大的风险,但是也有极大的好处,属于风险和机遇并存。
袁隗已经知道袁逢有为袁树的未来做考虑,便提出了这一想法,认为只要这样做,不管坚持多久,都能极大的提升袁树在士人当中的声望。
袁树并非池中物,他是要自立学派做一代宗师的大人物。
所以,他需要的不仅仅是汝南袁氏的承认,也需要天下士人的承认,才能拥有一个较高的起点,而现在得到天下士人承认的机会就在眼前,为何不搏一搏?
袁逢心疼儿子,不想让袁树身陷险境。
袁隗则表示,他们兄弟都在雒阳为官,手握庞大的政治资源,就算有危险,也有能力保袁树的安全。
思来想去,袁逢向袁树提出建议,想问问袁树自己的看法。
如果袁树不愿意,那他决不强迫,就当没这回事发生。
袁树当时也有点犹豫,召集卢植和十三太保等心腹进行商议,大家聚在一起商量了一天一夜,但始终无法下定决心。
卢植和十三太保中的大多数都认为这个行动太过危险,稍有不慎,大家都要面临灭顶之灾。
“党人固然可敬,但是宦官追杀猛烈,穷追不舍,大有破家灭族的架势,一人事小,万人事大,袁君,一心会、良庄数万人的性命都在其中啊!”
只有魏甲、张捷等少数人觉得袁树应该接受袁逢的建议,魏甲还对袁树说了一番话。
“宦官只是一时强势,他们大多出身卑贱,就好象没有根基的浮萍,风一吹、水一流,就会随之摆动,党人一时落难,却是根基深厚、枝繁叶茂,没有极大的力气,不能动摇。
当初,秦穆公眼光长远,出动大量物资支援晋国度过天灾,体现大国担当,而晋献公却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支援对其有恩的秦国,坐视秦国陷于灾荒之中而无动于衷,大失人心。
最后韩原一战,晋献公战败,连自己人都不愿意救他,任由他沦为秦国的俘虏,一国国君,失去人望民心到了这个地步,如何不是他为了一时的利益而忽视长远的追求所造成的呢?”
魏甲的意思很明确了。
帮助党人,一时危险。
但是把眼光放长远一点。
帮助党人避难带来的好处会让袁树以及整个一心会、包括他的袁氏心学都深受裨益。
救命之恩在前,这些受到恩惠的人要是对袁树今后发扬心学的行动横加指责,则会背上忘恩负义的骂名。
这对于一个士人来说,是非常致命的。
而这对于袁树未来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袁树有鉴于此,被魏甲说动。
于是他力排众议,支持魏甲的意见,回复袁逢,让袁逢把那些烫手山芋送来,他会妥善安置,力保党人无忧。
从那一刻开始,袁树就有了被宦官发现、针对的心理预期。
他相信袁逢和袁隗也有,并且有信心能够兜底,让宦官不至于和袁树玩真的。
所以这一波冲着右扶风来的冲击到底能不能真的打击到自己,在袁逢那边的消息抵达之前,袁树都持怀疑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