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禅观与净土 正文 第1集《禅观与净土》(念佛篇)

作者:妙音0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4-10-23 01:46:48直达底部

 

高速文字首发 本站域名 www.xuanyge.org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wap.xuanyge.org


随机推荐:明明是恶毒雌性,大佬们却上瘾了 万古剑尊 八零:你退婚,我嫁军官你哭啥 仙道诡途 一剑凌霄 模拟诸天:从一代剑魔开始 带着王者荣耀修仙系统修仙 魔主 

    《禅观与净土》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我们这次跟大家共同讨论的主题,是有关大乘的禅观跟净土宗念佛的一种相互结合。

    净土宗的修学,从正法时代到像法时代到末法时代,为什么我们现在必须要把净土的信仰跟大乘的观照做一个结合呢?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我想,净土宗目前念佛的人,最大的问题点就是只重数目而不重质量。

    我们会很容易地把佛号创造出来,因为佛号只要经过念诵听,自己创造声音,你自己再听回去,自念自听,这个佛号就成立了。但是作为一个“阿弥陀佛”的音声,它是不是真实地跟弥陀的本愿产生一种感应的作用,这个就没人知道了。所以,我们现在只注意创造佛号而不知道去引导佛号。我们必须把佛号引导到弥陀的本愿,所谓的感应道交,这样的佛号才有真实力量。

    那么,我们要怎么样创造一个真实的佛号,一个能够跟弥陀感应道交的佛号呢?这一点我们简单地说明一下。

    佛教的人生观,它解释人生主要是从因缘的角度开显出来——诸法因缘生。我们今生所出现的所有的现象,跟你过去的因缘是有关系的。为什么有些人今生快乐的时间很多,有些人一生当中充满了痛苦?这都是有它的规则,有它的章法的,就是他过去生的因缘创造了今生的快乐跟痛苦。所以,在佛教当中,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谁能够在今生掌握因缘,就掌握了自己的来生。你今生的结果是前生的因缘创造的,由此类推,那么你今生的因缘又创造了来生。所以佛教的因缘观是隔代受报,叫三世因缘,过去决定今生,今生决定来生。所以,从修行的角度,你要掌握你的来生,你一定要掌握你今生的因缘。

    今生的因缘分成两块:第一个,外因缘;第二个,是内因缘。

    什么叫外因缘呢?就是我们过去生的善恶业力这一部分,这个业力会不断地出现生命的结果。比方说,你今生会做谁的儿子、你今生会做什么事业、你会活多久、你会跟谁组成家庭等等。这种外因缘,在佛教里面的态度只有两个字,叫作认命。其实,外在因缘对你的影响不大,因为它是暂时的,它总会过去,我们没有必要在外在的因缘花太多时间。所以,你看佛陀告诉我们怎么去面对外在的因缘,他告诉你: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第一个,它生灭变化;第二个,它虚伪无主,你不能掌控。所以你不要把精神体力放在外因缘,因为它总会消失掉。

    佛法的重点在内因缘的修学,就是你的思想,因为你的思想会产生一种相续的力量,这是最可怕的。业力会给你短暂的痛苦,但是思想会给你长久的痛苦,会让你生生世世根本无法自拔,如果你思想不改造的话。

    所以,从净土宗的角度,我们怎么样从一种娑婆世界的思想而提升到一种净土的思想,是很关键的。按照正常的情况,我们每一个人来娑婆世界投胎,我们的思想只有两种:一种是善的思想,一种是恶的思想,一种对立的思考。如果你善的思想是主流,你就是一个好人;如果你是恶的思想为主流,那么你就是一个坏人,来生就痛苦。所以,按照正常情况,一般没有经过佛法的调整、训练的人,是只有善恶的思想,这种人是不能往生的,不可以往生。因为你的思想是随顺于娑婆世界,你的思考模式是往娑婆世界的因缘走的,所以你的佛号也只能往娑婆世界跑。

    净土宗的概念不是只有创造佛号,而是你必须把那种善恶的思想提升到一种忆佛念佛的思想,这个很关键。当你心态准备好的时候,每一句佛号都是“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不可思议”,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如果你没有准备好,那么这个佛号也就是一个结缘的力量而已,它不能启动一种往生的功德。

    所以,我们现在要从娑婆世界的善恶思想的概念,变成一种超越善恶的、一种往生的概念。这当中有两个法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叫作皈依,一个叫作智慧。所以,我们这次有三堂课,就是告诉大家一件事情,我们临命终提起佛号的时候,是两种力量的作用:一个是你心灵的力量,一个是佛陀的力量。所以你临终的时候提起佛号,是心力跟佛力的结合。

    那么,这个地方有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佛陀准备好了,你准备好了没有?你准备好往生了没有?

    诸位!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事情。不可能说,你没准备好,佛陀硬把你拉去,没有这回事情。佛陀已经做了最圆满的准备,他四十八愿的功德,经过长时间的修学,已经功德圆满了。这个佛号、四十八愿功德都成就了,但是你自己的准备,这个就是你在临终之前的功课了。我们所有人的努力,都是为临终的一念做最圆满的准备。我再讲一次,你如果不做准备,你不可能往生的。按照人生的等流性,合理地推论,你今生会在娑婆世界投胎,你就是一个娑婆世界的思考模式。你不改变它,它今天就跟昨天一样。这种等流性,昨天就跟前天一样,你就念念活在娑婆世界的这种善恶的妄想当中,你怎么可能会有往生的思想呢?

    诸位!往生的思想是要去栽培出来的,是透过皈依、透过智慧的观照,点点滴滴地修正自己,然后慢慢地让它上路。所以,我们这三天的课程就是告诉大家,我们怎么样从过去贪爱娑婆的善恶的概念而提升到一种欣求极乐的思想。当你思想准备好的时候,每一句佛号就非常有意义,叫作无量光、无量寿。你心态准备好了,这句佛号经过你正确心态的运转,创造出来叫作无量光、无量寿,这个就有接引的力量、往生的力量了。所以,做好心态的准备,是每一个净土宗人必修的功课。

    那么应该怎么准备呢?我们希望花三堂课跟大家谈一谈。这个地方有两种概念:

    一个是善导大师的思想准备。善导大师强调信仰,从信仰做好准备。

    第二个我们谈一谈蕅益大师的思想,透过智慧的观照做好准备。

    但是诸位,这两种思想不是独立的。其实这两种思想各有特点,我们透过三天介绍以后,你可以相辅相成。其实,信仰式的念佛跟观照式的念佛,在末法时代缺一不可。所以我们透过中国十三代祖师当中,善导大师的信仰式的念佛跟蕅益大师智慧式的念佛,提供给大家做个参考。

    甲三、念佛篇

    我们看讲义,《禅观与净土》,这个是讲到第三篇的《念佛篇》。我们先看它的大科:

    第一个,法脉传承。我们介绍净土宗的整个传承,从释迦牟尼佛宣扬以后,经过印度的祖师、中国的祖师的演变,它有些什么样的传承变化。第二个,我们谈一谈净土宗的纲要。当然净土宗的重点,我们前面说过,不在佛号,重在感应,所以你思想的提升有两种的方法,一种是皈依,一种是观照,这两种纲要。第三个,我们用两个偈颂把前面皈依式的念佛、观照式的念佛做一个总结。

    乙一、法脉传承 分二:丙一、印度传承;丙二、中国传承

    我们先看第一个,法脉传承。

    丙一、印度传承

    先看印度的传承。

    难行道。惟靠自力,勤修戒定慧,于无量劫,捍劳忍苦,次第破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竖出三界,历劫修证,是为难行道。

    易行道。仰赖佛力,一心执持名号,得佛愿力加持,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疾速圆成菩提,是为易行道。

    佛教的法脉,基本上我们分成两块:一个是佛在世时候的法脉,一个是佛灭度后的法脉。

    我想,佛在世的时候,他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佛陀的功德,最不可思议的就是他那种方便力:“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个世界上只有佛陀一个人能够宣扬个人化的佛法,他可以把一个道理讲出去,这个道理刚好适合你个人,这件事情不可思议。

    我们一般人只能够讲通途性的佛法。诸行无常,这是一种通途概念,但是无常,到底你应该怎么去理解它,那得你自己想办法了。作为一个法师,我们只能够讲一种通途概念的佛法,但是佛陀就不可思议,佛陀会知道你要从哪里切入。

    比方说,空性有三种切入法:空性可以从无常切入,可以从因缘性空切入,也可以从心性本来清净切入,有三个切入点。我不知道你是怎么回事,但是佛陀知道。所以,佛在世的时候,弟子们的学习是以佛为师。所以你一个人生长在佛世非常吉祥,你不用广学多闻。广学多闻在佛陀在世根本不成立,释迦牟尼佛在的时候,很多弟子都是听闻佛陀少许的开示就证得阿罗汉果,因为佛陀知道你内心,你的问题在哪里,你的善根在哪里,他会讲一个恰到好处的法,刚好去启动你的善根,刚好去消除你的罪障。所以,佛陀说法是他能精准地掌握你个人的特性。

    当佛陀灭度以后,那对不起,佛弟子的这种以佛为师的因缘就消失了,进入到以法为师。这个医院医生不在了,但是药还在。

    这个时候佛弟子学习有问题了,缺乏佛陀的引导。我不知道我需要什么法,佛陀的经典这么多!所以就必须有历代的祖师出来,怎么样?判教。什么叫判教呢?就是把佛陀的教法,根据它的特性加以分门别类。你是胃痛,吃胃药;你眼睛痛,吃治眼睛的药。所以他必须怎么样呢?把佛法归纳,重新归纳来减少佛弟子的摸索时间。虽然不能完全取代佛陀,至少弥补佛陀不在的一些过失。所以判教就很重要,祖师必须把佛陀以前所说的法,全部地整合起来做一个归纳。

    净土宗也是这个道理。佛灭度以后,大乘佛法中,对净土宗的第一个判教就是龙树菩萨。他的时代,是佛灭度后一百多年,也就是正法时代。龙树菩萨当初把大乘佛教跟净土法门做一个判教,叫作难、易,这两种概念。

    我们现在说明什么叫难。这个难行道的关键就是惟靠自力,用你自己内心的戒定慧去消除内心的烦恼,去处理外在的业力。我想你一个人开始修行,你看佛法,正常情况叫作顺生死流,你过去干嘛你现在还干嘛。但是修行刚好是相反的,你要去处理你无始的业力,处理内在的颠倒妄想,而你这个过程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处理!这第一个。

    第二个,仰赖佛力,称念名号,然后跟十方诸佛或者跟弥陀感应道交,那么此生得至不退转,乃至于究竟圆成菩提,是为易行道。

    这个难易的概念是怎么建立的?我们先解释一下它的基本定义。我们经过无量的轮回,从一念的清净心,经过长时间的生命的经验,每一个经验都累积了很多的业力跟妄想,到了现在才开始学佛。所以诸位,我们为什么学佛面对的问题那么复杂呢?因为你不是一张白纸才开始学佛,你是一张白纸一念妄动以后,经过长时间的生命经验,把这张纸弄得乱七八遭了,再来学佛。

    那么这个地方有个问题了:业力跟妄想是多生多劫的累积,而你修行是短时间的几十年的修行。也就是说,什么叫了生死呢?就是你试图用几十年的光阴,当然这几十年还扣掉你吃饭、睡觉、工作、休闲,然后用这么短的时间来处理你无量劫留下的问题。

    当然,你有两种选择:第一个,我完全靠自己的力量。那你就落入难行道了,印光大师说了,譬如陆道步行,你是走路过去的,那就一步一脚印,很辛苦。第二个,你适当地把诸佛菩萨的本愿力“转他成自”。就是说,十方诸佛都有发愿,他在大般涅槃的时候都没有入灭;你如果能够找到一个正确的密码跟渠道,能够把诸佛菩萨的功德透过感应道交转成你自己的功德,你就容易多了。

    但是诸位,我们从这个判教可以看得出来,早期的净土的思想,至少在龙树菩萨的时候的思想,念佛并没有往生的概念。我们看这个地方讲,“此身得至阿惟越致,疾速圆成菩提,是为易行道”。所以,早期的念佛,定位是“多障众生念佛观”。念佛是干什么呢?破障!他的主修还是止观,但是止观的过程当中遇到障碍了,怎么办呢?忆念佛陀,忆念观世音菩萨,忆念地藏王菩萨,透过诸佛菩萨的加持力,把这个障碍的坎给迈过去。

    举一个例子。宋朝的遵式大师,我们一般叫慈云忏主。慈云忏主出家以后,早期学戒律,后来学天台教观。在修天台教观的时候可能用心过度,就生病了,生病以后还吐血。他就知道这个情况严重了,就赶快把止观放下,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叫作常行三昧,就是整天忆佛、念佛,忆念阿弥陀佛,称念阿弥陀佛。

    九十天般舟,他念到一半的时候,晚上做梦,梦到观世音菩萨现前。他念阿弥陀佛梦到观世音菩萨,所以看这个意思,佛菩萨的功德是相通的。观世音菩萨现前的时候,在梦境里面,观世音菩萨做了两件事:第一个,把他的嘴巴打开,慈云忏主身体里面有一条很大的虫,观世音菩萨用他的手把它钩出来,这第一件事情。第二件事情,观世音菩萨用他的甘露的瓶子,灌了几滴甘露水给慈云忏主喝。在梦境里面他看到这两个景象。从那以后,他的病就自然好了。好了还不打紧,智慧大开,一闻千悟,后来他写了很多天台教观的书。

    我们可以知道,慈云忏主,他的业障,你认为是他自己的力量消的吗?不是。他做了一件事情,叫作转他成自。他成功地把弥陀的本愿功德,透过一种正确的转化,变成自己的功德,这叫易行道。就是说,既然诸佛菩萨临走的时候留下了那么多的本愿功德,你为什么要拒绝它呢?你没有理由不用它,对不对?

    所以,易行道的概念就是说,如果我们今天能够适当地把诸佛菩萨已经成就的功德,透过一种正确的忆念转化为自己的功德,那会扫除我们修行上很多的障碍,这个是易行道。但是这个时候,没有明显的要离开娑婆世界而往生到净土的概念。所以这个时候,念佛是什么?它的定位是什么?叫作助行,以修习止观为正行。所以在念佛早期,天台宗的判教,五停心中叫作“多障众生念佛观”。因为正法时代,善根深厚,所以,弥陀本愿的摄受,他的角色扮演一种配套的助行。这是在净土宗的早期的传承。

    丙二、中国传承 分二:丁一、圣道门、净土门;丁二、他力门、果地教

    丁一、圣道门、净土门

    我们看后来的演变。进入了中国以后,这个传承有点变化。我们看第二个,圣道门跟净土门。

    圣道门。于娑婆世界,但凭自力,断惑证理,入圣得果之法,名圣道门。

    净土门。称念名号,乘佛本愿,往生净土,入圣得果之法,名净土门。

    净土宗从一种念佛法门而提升到一个净土法门。其实最早提出这种净土的概念的,是在佛灭度九百年时候的天亲菩萨。天亲菩萨作了一个《往生论》,那个时候就强调念佛不只是消业障。因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里面,今生消业障的愿当然是有,但更多的都是往生极乐世界以后,成就极乐世界功德的愿。所以,你今天把佛号用来消业障太可惜了,你这个佛号很多功德都没有开显出来,你开显阿弥陀佛大概只有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的功德。到了天亲菩萨就认为,念佛应该要加上一种往生的概念,而不只是消业障的概念,所以就把念佛的思想提升到一种净土的思想。所以从那以后,念佛法门叫作净土法门。

    传到中国以后,唐朝的道绰大师就把这种概念做一个判教。他说,大凡今天你的选择是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求增上生,一生比一生好,透过你的智慧跟愿力断惑证真、入圣得果之法,叫作圣道门。就是你从凡夫到成就圣道,你是在哪里完成的呢?在娑婆世界完成的。好,那你叫作圣道门。反过来,你今天利用你的忆佛念佛,乘佛本愿往生净土,在极乐世界成就圣道的,叫作净土门。

    这样讲,这种判教跟龙树菩萨的判教就有一点差别了,这个时候念佛就从一种消除罪障而提升到往生净土。那么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呢?我们解释一下。因为时代改变了。佛法有它的不变性,也有它的随缘性。根机不断地改变,法门当然要不断地修正,因为这个法门的施设本来就是应病与药。法无定法,它有它不变的法义;它从契机的角度,它有它随缘的方便。

    末法时代两大特色:

    第一个,内在善根的退化。我们本身的善根就很容易退化,因为在这个末法时代,三宝力薄弱,你听闻佛法的因缘太少了。不像正法时代,有很多的善知识,你长时间能够浸泡在佛法当中,你善根能够得到很大的熏习、增上。末法时代,你要听到一个正法,你的时间比例降低了,所以你的善根本身力量薄弱了。

    第二个,外在境缘的诱导。你面对的环境对你的刺激太大了。所以古德讲一句话说,末法时代,譬如小树未成,历经暴雨,终为摧折。说,你这是一个小幼苗,但你这个小幼苗没有经过温室的保护,把它丢到暴风雨当中,这个幼苗就被破坏了。也就是说,一个末法时代的菩萨,你已经不适合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历练了,因为你承受不起了。这个境缘你承受不起了,超过你的范围,强人所难了。所以,到了唐朝以后,念佛就变成一种往生的概念了。是这样的,因为环境不同。

    丁二、他力门、果地教

    到了民国以后,印光大师做了一个总结。

    他力门。业障消除,福慧增长。

    果地教。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即众生心,投大觉海。

    印光大师,他老人家是净土宗的最后一个祖师。我们看印光大师,其实他本身没有太多的论述,但是他老人家的成就就是,他能够把前面的十二个历代祖师的论述加以成功地整合,用一个很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

    他整合了两个法门。第一个,净土宗他力的加持,所谓的“业障消除、福慧增长”。印光大师说“念佛方能消宿业”,这是早期的净土的概念,这是龙树菩萨的念佛思想,所谓的难易的概念。就是你没有必要那么辛苦,你没有必要拒绝诸佛菩萨的本愿功德,你在修行当中偶尔念念佛、念念地藏王菩萨,对你有帮助,何乐而不为呢?也不耽误你太多时间。你适当地把诸佛菩萨的功德引申到你的生命当中,帮你扫除障碍,这多好的一件事啊!所以,他把早期的这个所谓的他力加持的概念拉进来。

    当然,他更整合了圣道门、净土门的概念,所谓的“竭诚自可转凡心”,果地教,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所以,他把净土宗的——包括今生的摄受跟来世的接引,做一个结合,叫作“即众生心,投大觉海”。那么到了十三代祖师,念佛,一句佛号那叫万德洪名,就全部都包了。包括你今生的安乐,包括你来生的解脱,一句佛号全包了。到了印光大师,他是这个概念,他把前面的整合了。

    当然,我们从净土宗的传承,从佛灭度以后,经过这么三个演变,我想这个地方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往生的概念,这个是很关键的,因为环境已经有一种急迫性了。我们看早期的时候,念佛法门,持咒也好,对于离开娑婆世界并没有急迫感。到了末法时代,念佛的概念就不一样了。诸位!我们看早期的念佛跟现在的念佛,最大的差别,就是一种离开娑婆世界的急迫感,越来越迫切。印光大师甚至于说,念佛法门叫作背水一战。他说,你要观想自己不成功便成仁,我今生不往生,我来生就直堕三恶道。所以他那种急迫感,已经到了——就是说,你不能再有来生的概念了!

    那么为什么是这样子呢?理由很简单,却是一个事实,就是你来生充满了不确定。诸行无常的概念,越到末法时代,这种无常的概念越明显,甚至于你今生可能是一个大菩萨,而来生无常变化成一种造五逆十恶的业障凡夫,这个非常有可能。

    我们举一个例子。印光大师很喜欢举这个例子,他讲这个文昌帝君。文昌帝君做了十七世的读书人,可以说是久读圣贤之书,久修圣贤之道。他十七世当中或多或少都有做官的,做了很多善事,可以说是一个谦谦君子。后来,他在十八世的时候,他以过去的福德力,投生为汉高祖的爱妃戚夫人的儿子。

    他出生的时候就有帝王之相。其实汉高祖很喜欢戚夫人生的这个儿子,叫赵王如意,封他为赵王。甚至于汉高祖曾经动念头要把吕后的儿子,那个太子给废了,要立这个赵王如意作太子。当然很多的大臣反对。这些开国大臣说,废长立幼,这个会祸起萧墙,造成骨肉残杀的。后来汉高祖也就作罢了。

    但是因为汉高祖这个提议,就触恼了吕后,吕后认为一定是戚夫人中间使了手段。所以,汉高祖死了以后,吕后就用残忍的手段把戚夫人给杀死了,把她的眼睛挖掉,鼻子也砍掉,两个耳朵都削掉,然后丢到粪坑里面去,把她淹死。那个时候赵王已经到封地去了。为了斩草除根,吕后又用计谋把赵王引回国,把赵王也给杀死了。

    但诸位你要知道,你杀一个大福德的人,那不得了。赵王临死之前跟吕后说,我跟你无怨无仇,但是你今天却如此地残忍,杀害我们母子,我以后不会放过你的。他发了邪愿,一种报仇的邪愿。结果,这个愿一发了以后,这种报仇的恨让他来生变成一条很大的龙。但是他当时只有愿力没有罪业,所以这个龙可以在空中到处飞。他福德力强,他只是一念的颠倒妄想而已,他没有罪业。但是他曾经发邪愿,有愿就有缘。诸位!他后来跟吕后之间的恩怨就纠结不清,他老想要找吕后的后世报仇。

    后来这过程太长,我们就不说了,反正他在报仇过程当中误杀了三千多条人命。他为了把吕后杀死,把整个村庄给淹没了,三千多人陪葬。这个命当然算在赵王如意这条龙的身上。从那以后,它的福德力就消失了,鳞片里面长满了虫,它从空中掉下来就深受小虫的折磨。后来,因为他过去生在做读书人的时候护持过三宝,他曾经跟皇帝劝谏要盖佛塔来供养佛像(印度那个时候有人供养一个佛像,皇帝不知道是什么,他说这是个圣人,我们应该造个塔把他供起来)。正因为他那么一个劝谏,跟三宝结缘,所以在痛苦当中遇到佛菩萨光明的摄受,向佛菩萨忏悔,后来这个龙身才解脱出来。

    印光大师《文钞》讲这个公案是告诉大家,说,今天我们要问大家一个问题:赵王如意,他的因缘,从一个谦谦君子,从一种充满正义感、充满慈悲心的谦谦君子,怎么就变成一个充满仇恨的龙呢?请你告诉我为什么?因为环境的逼迫——我们也可以这样讲。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还没有清净之前,是染净和合。你现在有正念,只是说你的正念是个主流,不表示你的烦恼已断除,它是在睡眠状态,而所有睡眠状态的烦恼都经不起刺激。你学过唯识你就知道了。所以,到了末法时代,外境的刺激太厉害了,它已经不是一个凡夫菩萨所历练的地方了。所以说,净土宗到了民国以后,往生净土是唯一的目标了,念佛就不是消业障,是要求生净土了。

    从时代的演变,我们看得出念佛法门从偏重消业障,而到最后以往生为主流的一种法门的演变。

    乙二、修学纲要 分三:丙一、总明感应道交;丙二、别示修行方法;

    丙三、结示理事无碍

    我们看看乙二的“修学纲要”。

    既然净土宗从一种消业障而提升到往生净土,那么怎么样才能够往生

    净土呢?我们要看它的一个核心思想。这地方有三段:一,总明感应道交;二,别示修行方法;第三,结示理事无碍。今初。

    丙一、总明感应道交

    净土宗往生的重点,就是你临命终的时候,提起佛号的时候,那一句佛号必须跟弥陀的四十八愿产生感应道交,这是基本概念。那么,理解什么叫感应道交就很重要。就是,我要怎么做,我的佛号才能够成功地去启动弥陀的本愿、创造一种往生的力量呢?

    佛陀把感应道交先讲一个譬喻,他先讲人跟人之间的感应道交,再讲人跟佛之间的感应道交。

    先谈人跟人之间的感应道交。

    他说,比方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个人。这两个人,某甲的心态是“一专为忆”,某甲在跟某乙相处的过程中,他不断忆念某乙的功德,他说这个某乙很善良,很厚道,处处为人着想。他老是把某乙的好处放在心中,不断地忆念某乙的好。但是,作为某乙,“一人专忘”,某乙却因为其他的关系,把某甲忘得一干二净了。

    那么这两种人如此的心态,在未来的生命将是什么情况呢?

    “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因为这两个人在因地(前生)并没构成感应道交!感应道交它不能是单方面,这单方的忆念不能构成感应道交。他们两个虽然身体在一起,可能是夫妻,也可能是母子,也可能是兄弟,但是这两个人,一个人忆念某乙,某乙没有忆念某甲。所以,没有感应,来生有两种情况:

    “若逢不逢”,即使相逢(相逢是指的是你们两个生长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乡镇),同生在一个地方,但是却没有机会相见,连见的机会都没有,这是第一种。

    第二种,即使相见,等同不见。你们两个前生虽然经常在一起,但是你们两个今生在超商相遇,在结账的时候,他在你前面,你在他的后面,你们两个曾经面对面相遇过,但是没有任何感觉,没有一种感应的力量。为什么呢?因为感应道交不能单方面,你们两个之间没有感应的因缘在里面。这是第一个。

    反过来,“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果说,某甲忆念某乙,某乙也忆念某甲,而且随着时间不断地增长,那么这样子,从一生到多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这个时候,不管你们两个投生到哪里,你可能投生在美国,他可能投生在台湾,但是你们过去生曾经产生感应的力量,你们自然会怎么样?相逢就是有缘,你们在一定的地方相逢,甚至于会变成一种眷属。为什么呢?因为你们前生有感应的力量在里面。

    所以,佛陀先讲出人跟人之间的感应道交。芸芸众生这么多人,为什么你偏偏遇到他,他也偏偏遇到你呢?事出必有因。你们两个曾经有过感应的作用,而今生呈现结果了。这个是人跟人之间的感应。

    由此类推,这个道理也通于人跟佛陀的感应。我们看看佛陀跟人是怎么回事。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我们先看看佛陀的心情。作为佛陀,当然他的心入了大般涅槃,进入了二空真如,但是他那个明了寂静的心中对众生不断地释放善意。因为他因地的时候曾经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他在空性的智慧里面会产生一种大悲的愿力,他的愿力不断地去“怜念众生,如母忆子”。

    当然,佛陀对众生的忆念跟凡夫不一样。凡夫是锁定目标的,他锁定他喜欢的特定的目标;佛陀的忆念叫作平等地去忆念,就像太阳,没有锁定哪一个人,他去平等忆念。也就是说,佛陀在因地的时候曾经发度化众生的愿,所以他对众生的忆念已经成就了。

    我们看看,众生有两种情况:“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如果你今天作为一个儿子,母亲忆念你,但是你根本不珍惜,那么这样子,你们母子的因缘就结束了,两个因缘就各走各的了,因为儿子没有相对地去珍惜,去反过来忆念母亲的好。如果说,母亲忆念儿子,儿子也忆念母亲,那么他们两个就能够经常地相见相处,就能够产生一种感应的作用。

    这个地方就说明,佛教的因缘观其实是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是你个人的因缘。就是说,你今天造了什么业,你用什么思想来面对你的人生,你自己会创造你自己受用的果报,这是你单一的因缘。但是从这种感应道交,我们要知道一件事情,其实人跟人之间的因缘不是直向的,它有横向的相互碰撞、相互作用的关系,有横向的关系。那么这个地方的关键在哪里呢?就是正确的忆念,没错。

    举一个例子。印光大师在住茅蓬闭关的时候,他基本上是不会客的,但是有一次例外。有一次,就有一个儿子,这个人很孝顺,他母亲刚死后不久,他经常忆念她。在梦中梦到他的母亲托梦说,我前生造了些罪,到了三恶道,我很痛苦,你赶紧去求印光大师来帮我超度。他做这个梦。所以这个孝子就衔母亲的慈命,来到山上求见印光大师。印光大师就破例接见,看他是孝子嘛。那么这个儿子就把他的梦境如是如是地跟印光大师报告。印光大师说,好,我现在闭关,我也不能出来,我把这个窗户打开,你在窗户外面听我诵《阿弥陀经》。你要做两件事情:

    第一个,你要用虔诚恭敬的心来领受我读诵的声音,那个《阿弥陀经》的声音,你要好好地、虔诚恭敬地领纳,这第一件事情;第二个,你要同时忆念你妈妈的身相。透过你这个领纳跟忆念,你才能够成功地把这个功德转给你母亲。儿子说,好!

    印光大师就在佛堂里面诵经了,就把窗户打开,那个孝子就跪在窗户外面听,听完以后这孝子就回去了。隔了一两天,他妈妈在梦境跟他讲说,哎呀,你这个超度效果虽然不错,但是没有超度完成,你要赶紧求印光大师再超度一次。这个儿子就很紧张了,赶紧又跑到印光大师那里去。印光大师说,你当初是怎么回事呢?怎么没有超度完成呢?这孝子说,我一开始很专心地听您老的诵经的声音,我也忆念我的妈妈的形状,但是我忆念的时候,我看到她身体突然起了一道光明,我吓了一跳,就不敢忆念了,所以后半段就没有忆念了。印光大师说,现在我再给你诵一次,不管你妈妈的身体出现什么光明,你都不要管它,你就是专心地忆念下去,不能间断。所以这一次印光大师再诵经的时候,他就从头到尾地忆念,后来就圆满超度了。

    印光大师在讲这个公案的时候,他就讲出来了,他说明这个忆念的重要。我们的心力不可思议,我们内心当中最大的忆念就是你心中的念想。所以我们讲:“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当佛陀的功德进入到我们的身心的时候,到底你能够把佛陀的功德启动多少,那就是你的忆念的问题了。你有什么样的忆念,佛陀就给你什么样东西;你完全没有忆念,那这个佛号对你来说就是一个空壳子。有人问我说,这个佛号如果给一个完全没有信仰的人念佛,有功德吗?他没有马上的功德,他也就是结个缘,因为他没办法启动弥陀的功德。

    诸位!我们学佛人永远要记住一个观念,叫诸法因缘生。什么叫诸法因缘生?同样一句佛号,进入一百个人的心态,会产生一百种效果,这叫诸法因缘生。如果一句佛号,不管你是怎么想的,效果都一样,那你这个叫他生。这样佛陀的功德就有主宰力,就违背了大乘佛教的思想。所以,有些净土宗的人解释这个他力的思想,解释得太超过,好像说你不管有没有准备好,佛陀肯定把你带走。这个概念是他生的思想,这个违背感应道交了。佛陀在经典上明明说明,母亲忆念你,你不忆念母亲,虽忆何为?这句话讲那么清楚了!你今天不能够正确忆念弥陀的功德,这个佛号对你来说不能产生马上的救拔,只能够作多生多劫的一个结缘,如此而已。

    所以,如果说你在临终的时候提起这个佛号,你要马上快速地把佛陀功德启动,请你做好准备,你的心态是很重要。你心态没有准备好,佛陀不能产生立即的救拔力量,不可以!那么你临命终的时候提这个佛号,也就是种下一种未来的善根因缘,你只能够随业流转了。

    当然,我们净土宗的成败就是能否往生。你不能往生的话,你这辈子念佛就是与佛结个缘。净土宗没有所谓的八十分,净土宗要么零分,要么一百分,因为你这个往不往生是一个现实问题。你没有往生,你来生充满了变数。所以你要准备好,怎么才能够把临命终的每一句佛号变成万德洪名,就是你要怎么去忆念它,变成很关键了。你是怎么想的!

    那么应该怎么想,我们举两个祖师的开示,怎么来创造感应道交,下一堂课我们再说明。
高速文字首发 本站域名 www.xuanyge.org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wap.xuanyg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