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人生续集 四

作者:为爱沉思 分类:异界 更新时间:2024-09-24 10:00:02直达底部

 

高速文字首发 本站域名 www.xuanyge.org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wap.xuanyge.org


随机推荐:七零娇美人,撩得冷知青心肝颤 当妾说我不配?嫡女重生掀朝野夺凤位 虚伪丈夫装情深?八零离婚再高嫁 无限:我,龙脉术! 重生后,我送渣女全家坐大牢 同时穿越:从回归主神空间开始 天赋太低被群嘲?我一剑破天 长公主娇又媚,高冷摄政王心肝颤 

    第四章

    中秋节,马店村学校临时组织了一次欢迎会和对全校教师的表彰会。一方面,欢迎刘巧玲老师的加入和高加林老师的回归;另一方面,是为了庆贺这一年中央政府给予“教师”这个弱势群体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这次自发组织活动是建立在当时国家对“教师节”的恢复这样的大背景前提下进行的,当然,为此而狂欢的也包括全国各中小学。

    早在3月份的时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民主促进会的17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确定全国教师节日期及活动内容案。提案指出,教师担负着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重任,应该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我们知道,这个提案迟迟等了接近5年时间,至1985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才一致通过: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当然,有关历史原因,中间的有些艰难历程我们在这里就不一一叙说。需要做点简单说明的是:以1977年恢复高考为标志,中国迎来了教育的春天。但是,由于在“文革”中,教师这个群体因为是“臭老九”而备受歧视。到了80年代初,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地位低,依然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当时的大学生毕业分配,曾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先工商,后财贸,去哪也不去学校。

    这样的背景导致中小学严重缺失教师,不得已只能在民间扩招民办教师。民办教师没有编制,早期的报酬就是工分,工分再折算成粮食、谷物、油料等。而这些工分是大队里从各个生产队摊派出来的。所以,民办教师在这个阶段的选聘、任用、辞退、转岗、待遇基本上由大队决定。

    从80年代开始,民办教师的管理逐步走向规范,使用指标已严格控制,在增加民办教师的同时,又联合国家教委等部门,下发《关于进一步改善和加强民办教师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对民办教师执行:“关、转、招、辞、退”五字方针,稳定和巩固了这一特殊时期的教育现象。

    至1985年9月10日当天,国家主席李先念发出《致全国教师的信》,中国各地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并在教师节期间20个省市共表彰11871个省级优秀教师和个人。

    历史是多面的,有黑有白,《光明日报》报道的北京“怀柔事件”毕竟是小概率事件。

    但我们需要承认,在农村,“教师”这个职业,还是满吃香的。

    其一:大部分农村老百姓对“教师”这个职业是挺敬重的。当面或背地都称之为“教书先生”,跟社员们相比较,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其二:工作相对轻松,集体化时期,普通社员都要参加繁重的集体生产劳动。而上学讲课,虽然学校校舍简陋、条件差,有句话叫“土台子、泥孩子”,但总比田间地头强,雨淋不着日晒不着;其三:相对较好的待遇,民办教师也是靠工分计酬。只是这个工分计算有点特别。大队小学所有的民办教师都回自己所在生产队计工分取酬。工分标准是按照同龄人标准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定。举例,二十岁左右的民办教师,他的同伴中在生产队评定什么样的底分,他就参照拿同样的底分。注意是按最高的定,不能按最低也不能按平均。这就体现出了农村对民办教师的重视和优待。

    除此之外,当年的民办教师每个月还有5元的生活补贴,至80年代,增加到7至8元不等。这笔钱由大队统一出,不需要生产队拿。至于这笔钱到底是由大队出还是国家补助,我们不予深究。

    顺带说一下,民办教师是不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的,却要按最高标准计工分,年底参与生产队分红,分粮食分现金。对于民办教师来说,这是他们应得的报酬和待遇,但对生产队其他农民社员来说,又是不公平的。所有的这一切,都说明“教师”这个职业在老百姓心中的份量是何等的受尊重。

    高加林就是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民办教师的一员。

    无论如何,尽管“教师节”的确定日期有所延后,这并不影响提前知道的人们要因此欢庆,各地政府部门也是踊跃支持,一些条件好的乡镇,甚至会划出一部分资金来组织这样的活动。

    学校把日子选在中秋节当天,同时还有另一层用意,就是要子子孙孙记住,陕北曾经的那段暗无天日的灰暗历史,那是祖先的耻辱,更是对旧社会旧制度无声的控诉。

    陕北人的中秋,相较于别的地区的中秋可不一样,陕北人除了吃月饼,还有吃羊肉的习俗。而这个习俗,于陕北人而言,却有些隐晦、有些窒息、有些深沉。

    据祖辈口口相传,中秋节吃羊肉这个习惯,是在元朝以后就开始形成了。延续至今,是陕北人心中无法言喻的疼。

    相传元朝蒙古人统治时期,实行民族歧视压迫政策:把人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拥有政治、经济、法律上的特权;二等色目人,是归顺较早的北方少数民族;三等是汉人,指长江以北归顺较早的汉族人;四等是南人,指原来南宋管辖的人们。

    为了巩固统治,元朝统治者把有功劳的士兵和族中部分男子分配到汉人家庭,每户一人,拥有绝对特权,主要的目的是监护各户的活动。

    各户中的蒙古人,不仅不干活,还吃最好的,穿最美的,并且拥有初夜权和特婚权。各户汉族男人,时常反抗,结果都被镇压,长此以往,有些汉人家庭便只剩下蒙古族的这一个男人。几代下来,儿孙也是蒙古人的后裔。

    当时所派的蒙古人多是蒙古鞑靼一支。人称“靼子”,家中儿孙尊称被供养的蒙古人为“鞑靼”或“大大”。(这也是现在农村有些家庭的儿女称呼父亲仍沿用“大大”一词的直接原因)

    元末,朱元璋占据半壁江山,派徐达、常遇春率明军北伐,与元军对峙,准备决战。时值中秋,刘基(即刘伯温)谋划利用中秋节时机发动汉人暴动。他们在月饼中藏有“各家各户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到处秘密发送或低价卖出。八月十五中秋月夜,收到月饼的各户纷纷响应,发起暴动,杀死了住在自家的靼子,取得了成功。十六日,明军向元军发起大规模攻击,一举击败元军,全线告捷。

    之后,朱元璋下令大规模“杀鞑子”,屠杀对象包括蒙古人和黄淮流域蒙古人相对集中地区的所有人,因为蒙古对汉人搞了一个长达80年的初夜权,一些汉人狠心摔死了头胎,也有一些保留了下来。为了确保民族纯化,不得不把疑似蒙古人也杀光,于是当时的塞北地区几乎成了无人区,后来这里的汉人都是从山西中部和胶东半岛迁来的大量“纯种”汉人。

    明朝建立后,为了纪念“八月十五杀靼子”的功劳,朱元璋颁旨:每年八月十五日无论王公贵族还是黎民百姓,除了吃月饼,还要吃羊肉。据说羊是蒙古人的特产,中秋节吃羊肉有“宰羊吃掉靼子”的寓意。

    当然,传说归传说,陕北人中秋节杀羊吃羊肉本来也有自己的考虑和讲究。

    另外,从口感上讲,春夏两季的羊正在成长期,羊肉里草腥味儿较重;一到秋天,羊已经储存了足够的脂肪迅速长肥,青草味变淡,肉质最为鲜美。而且,不管从哪个角度,中秋节是个节点,对于陕北的农人来说,选择在八月十五杀羊吃肉改善生活是经验,也是科学。

    学校临时支起了锅灶,大铁锅里羊肉翻腾,再用清火慢炖,约一个上午的时间,清炖羊肉就熟透了。陕北农村吃羊肉基本不加什么调料,要保持羊肉的原味。一把盐、一把干地椒,炖出的羊肉那个香啊!萦绕在周边的山茆沟梁,让一些干活的年轻小子嘴馋并流出哈喇子,光闻味却吃不上,嘴也就不老实起来,唱两句信天游,聊以熨帖一下饥肠辘辘的肚腹,也是一种慰藉。于是,酸曲便不知道从哪个山梁圪崂里飘了出来,在山间回荡:

    手拿羊肉怀揣糕,

    跟上我亲哥哥走;

    荞麦饸饹羊腥汤,

    死死活活相跟上……

    若干年,若干代,陕北人就是用信天游这种苦中作乐的方式,繁衍和影响着一代代的后辈儿孙,在这片土地上,艰难,并坚强地活了下来。

    吃过羊肉喝了羊汤,老师和孩子们忙活了起来。

    这个秋天是美好的,因为这个秋天让身为“教师”这个职业的人看见了曙光和希望。

    表彰会和欢迎会的各种文艺文体表演在一星期以前就准备开了,舞蹈文艺方面节目排练由新加入教师刘巧玲全面负责,已经练习得差不多了。体育竞技方面交给了另一位中年男教师。高加林因为中途离开过学校一段时间,所以暂时没有参与。

    一切准备就绪,届时将由校长致欢迎词,学校管理委员会代表马栓和高明楼书记颁发表彰证书和聘任证书。听说,还有各村组织的村秧歌队参与,此时已经陆陆续续在来的路上。这注定是一个不一样的师生节日。

    高加林表示:他是一个走过弯路的人,是人生的失败者,安安静静就好,不配接受这样的馈赠。但是禁不住全校师生的热情。

    一大早,巧玲带着高年级的学生们搭建露天舞台。在篮球架旁边的土塄坎上,铺上木板和红毯,就成了简易舞台。这里原先就是主席台,为了迎接上面下来的领导视察工作时讲话用的。操场边的枣树枝条上,挂上了用红绸书写的庆祝标语,稍远一些的枝杈上,也挂上红纸做成的小灯笼和彩色皱纹纸做成的各色花朵,的确是为校园增加了不少喜庆气氛。

    已经快布置完毕。孩子们都很兴奋,跟过节一样,一张张稚嫩的小脸上洋溢着欢快和喜悦,他们在布置环境的同时,也不忘追逐打闹,把心底的快乐释放出来。舞台对面,是一长溜的临时评委席,那是留给老师和校管委会的领导们坐的,正中间,自然是今天的主角——高加林。后面一排排的长条凳是从各个教室搬出来,给家长们预备的。

    现在,除了评委席,凳子上陆陆续续坐满了家长。校外的小路上,人们还在不断涌来。一年到头圪蹴在黄土地上劳动的农人,难得见几次这样的红火热闹,大家都纷纷放下手里的活,来凑这场“新奇”。反正现在也没多少活,杂粮已经收拾完毕,剩下收割玉米,还要等上十来天。

    高加林自始至终不曾插手,享受着这场为他而起的文艺盛宴。离开的这段时间经历太多,他现在还云里雾里,心情一时难以平静。帮不上什么忙,只能在一边观望等待。

    他现在最想看到的人就是巧珍,可是搜遍了全场,依然没能看到巧珍的身影。巧珍嫁到马店村来了,他至今还不曾见上她一面,给她说上一句感谢的话。他想见她,但是他没有理由见她。巧珍是他心头一辈子的疼,他现在的教书机会是她争取来的。她原本应该恨他,诅咒他呀!高加林不敢继续想下去。

    一切准备就绪,他被请到了评委席正中坐下,两边分别是校长及学校的另外几位老师,再往外围,就是各大队选拔出来的学校管理委员会委员。马栓今天又穿上了那身灰的确良衬衣,头上戴的的确良军式帽,焦黑的胳膊上撑着他那块明晃晃的镀金链手表。他的这身滑稽打扮,当初,曾经遭到高加林的暗讽和嘲笑。事实证明,人家最终才是这场人生的胜利者。马栓局促地跟他握手,像个小媳妇似的,可此时的高加林却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

    作为节目主持人,同时又兼报幕员的巧玲老师首先上台,她今天穿一身碎花连衣裙,大方而得体。来到台子正中,她先向观众席鞠了一躬。用好听而清脆的嗓音对今天这场演出的意义进行了说明。

    漂亮的巧玲很像过去的巧珍,修长的身材像白杨树一样苗条,一张生动的脸流露出内心的温柔和多情;长睫毛下的两只大眼睛,会说话似的扑闪着。

    看着台上的巧玲,一种刀割般的心疼重又袭遍了高加林的全身,他再次泪眼朦胧。在此之前,他曾仔细观察过整个会场,一直没有看到巧珍的身影。他不明白巧珍为啥不来,这样的公众场合,原本不用避讳什么。他想见她,他们不必有什么正面交集,只需要一个眼神,他们就会明白对方的。他想感谢她,想用他的眼神告诉她:亲爱的人,谢谢你给我再次重生的机会,重新站上讲台,做自己喜欢的事。

    实际上,他见过巧珍,在他父亲的土豆地里。他看到,巧珍也在给她母亲刨挖土豆,相距太远,他只能远远地窥望,朦朦胧胧,根本看不实在,犹如水中月、镜中花,给人不真实的感觉。每当他心头涌起想去找巧珍的冲动时,他苍老的父亲就在旁边适时提醒:

    “娃,踏实干活吧!人家娃娃已经结婚了,担心影响人家家庭。”

    高加林像泄了气的皮球,脑袋耷拉下来。好半晌,才仿佛梦中惊醒一般,抡起镢头,往土里狠劲的刨挖,再把翻起的土,垒到玉米根须上。有时,这种不理智的蛮干不免会使旁边的玉米跟着遭殃,一不小心,会连根挖断。他父亲知道他难受,不会批评他。但是他此时,却羞愧万分,怎能因为个人情绪而损毁无辜的庄稼,那是他残疾的父亲辛苦营务的,不知淌了多少汗水才长得这般壮实。他重又小心翼翼,认真细致地干起活来。或许,他并不知道,这些庄稼,曾经是他亲爱的巧珍,帮着营务出来的吧!

    作为巧珍的妹妹,巧玲长得太像她二姐了。精致的五官,匀称的身材,走路,说话,做事的干练,跟巧珍一模一样。要不是眉宇间显露出来的“知识分子”特有的书卷气,他真的会误以为她就是巧珍。

    巧玲说了些什么?他没能认真听清。接下来,就是校长上台致辞了。校长大手一挥,满含深情地说:“我今天特别高兴,首先,我们学校有幸迎来新老师巧玲同志的加入,再迎来之前的教育骨干高加林老师的回归,为我们学校的发展注入两大新鲜血液,我激动的心情实在难以用语言表达。现在,让我们用热情的掌声欢迎新人的到来……”

    听了校长的话,满场立马响起一阵黄河咆哮般的哄堂大笑声,伴着此起彼伏的口哨声,一浪高过一浪。校长马上意识到说错了话,闹了个大乌龙,连忙改口说:

    “口误,口误,是两位新老师的到来。”

    没想到笑声和口哨声比刚才更大了。高加林和刘巧玲也闹了个大红脸。

    观众席有人大声嚷嚷:“校长,这是不是两位老师的结婚喜宴,怎么不给大家发喜糖呀?”

    潮水般的人群骚动起来,一时间很难平息下去。有人甚至唱起了骚情的信天游歌谣,把个会场秩序全扰乱了。

    一刻钟以后,待声浪平息下来,校长才斩钉截铁地说:“请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刘巧玲、高加林老师成为我们学校的中坚力量。”校长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赶紧走下台来。

    刘巧玲重新走上舞台,脸上的酡红还没有完全消失,这让她看起来娇羞中带着妩媚,实在是漂亮极了。虽然喧闹声、口哨声还在继续,不过人们明显自觉压制了下来,看巧玲如何收拾这场尴尬。

    巧玲平复了一下心情,清了清嗓,面向观众,从容自若,且大方地说:

    “大伙真想吃我们的喜糖,份子钱可准备好了,不能随少了哦!”

    一句玩笑话又让整个会场重新沸腾起来。

    高加林几乎是被高年级的学生们簇拥着上台的,他难以用优美的语言来表达他此刻激动的心情。生活,真好。农村,真好。亲爱的乡亲们,真好。高加林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热爱过自己的家乡。家乡是贫穷了一点,可处处涌现出的,都是满满的人情味。他以前怎么没有发现故乡如此多的好处?发现乡亲们身上这些可爱而风趣的优点?他真为自己曾经处心积虑想办法离开的混帐想法后悔。

    就在他准备发言时,他终于在人群中看到了巧珍。巧珍,他心心念念的人,此时,就站在人群中。那么不起眼,又那么鹤立鸡群。她是那么朴素,穿着简单的印花布衫和一条蓝布裤子。她长长的头发没了,黑油油的辫子换成了农村那种普通的“短帽盖”,她已经彻底将自己变为一个少妇了。巧珍,那么生动个人儿,那么精致个人儿,那么新潮个人儿,你是要用这种方式惩罚忘恩负义的负心汉——高加林吗?

    高加林颤动着嘴唇,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一阵苦水涌上喉头,他甚至都快摔倒在舞台上了。他踉跄着走下舞台,他没有回到评委席,他四顾地望了望,向着教师办公室奔去,他这一刻,需要落荒而逃,否则,他一定会死在大家面前。

    有老师和同学尾随而来。操场上的演出继续。

    一场大气磅礴的腰鼓声拉开帷幕,把节目引入了高潮。

    腰鼓声息,有艺人登上舞台,唱起民间“链子嘴”,高加林知道,这是他们的即兴表演,图个欢乐,跟主题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不过他很感慨这种别出心裁的表演风格,大概只有贫穷、厚重的黄土高原,才能衍生出这种古老原始,而又荡人心魄的民间歌谣吧!

    高加林平息了片刻,回到了他的位置。他终于没有因为个人情绪而失去理智。

    回来的途中,他下意识地望向巧珍,巧珍也正在看他。他从她的眼里已经读懂了什么,她的柔情蜜意,都写在她那双深情的眸子里了。她需要他说什么呢?她什么都不需要。高加林这一刻的想法,她都懂。高加林释然了。

    亲爱的人,她希望他好,他好她才会好。
高速文字首发 本站域名 www.xuanyge.org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wap.xuanyg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