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推荐:背叛,终于离婚了 重生1979:深山打猎养家娶老婆 换嫁七零,新婚夜娇软美人甜又撩 成阳灵异事件 邪龙出狱:我送未婚妻全家升天! 七零:偏心真千金,我下乡你慌什么 从财迷宫女到宫廷女强 离婚后,一首大鱼封神!
锣鼓声中有的城市街道也改名为公社,办起了集体食堂。
街道集体食堂主要是为了让妇女离开锅台,去工厂上班,并不强迫参加。
曾经的家庭妇女们去厂里上下班,“扫盲课本随身带,一边赶路一边吟”。
有的妇女小本子上写满与职业工作有关的中药名或杂货名,一石二鸟,一举两得。
报纸广播都大肆宣传扫盲重要性,有的乡村,农业社会计用刻木结绳记账,时间一久就成了糊涂账。
有的地方,主要是深山沟,扫盲老师一贤难求,隐藏多年的坏蛋因而暴露出来了。
有个乡村接到通缉令,村长找村中唯一的“秀才”认读和张贴,见他神色慌张,原来被通缉的正是他本人。
城乡各阶层对扫盲反响热烈,因为什么东西包括财富都有多余的可能,只有文化,也许再加健康,谁也不会觉得“多余”!
鸭嘴山工地的农民工对扫盲也举双手欢迎。
这是利用加夜班的时间,或利用从白天劳动中挤出的时间,相当于休息,何乐而不为!
鸭嘴山工地从农民中临时抽出来当扫盲老师的,大都是初小和高小生,也有只念过几天私塾的。
先生教得结结巴巴,学生学得没盐没味,脸朝着老师黑板,吼着吼着就睡着了。
只要一惊醒过来,就跟着老师吼。
但扫盲指标与“钢煤粮棉”四样国家急需的指标相比是“软指标”,老呈下降趋势。
最初要求识字1500算扫盲,后来降到1000字,再后又说能把“乡土教材”读完就算扫盲。
乡土教材不知在哪里,可好,美娟到来就解了这个燃眉之急!
美娟和丈夫到朗月小学,受到同样是小学提来教初中的原完小(完全小学,对只有一至四年级的初小而言。)主任谢老师的热情接待。
谢老师告诉美娟:“教育科叫你们这么早来,因为有的学校要搞建校。
“但我们新初中有小学的教室可以借用,把建校劳动安排在开学后。开学还早,你现在可以自由安排。”
美娟就跟丈夫到鸭嘴山来了。
洪范还是如获至宝,安排了单间住宿,还让她在指挥部吃小灶饭。
规定当她上课时,别的老师也要轮流来听课。
洪范意在放出一颗师级的,地区甚至全省水利工地的扫盲卫星。
美娟自己刻蜡纸,编教材,第一课全团几百学生在雨天开会用的工棚里大声吼叫:“天上飞,地下推,工具改革猛如雷!”
坐前排的十来个扫盲教师为了显示自己,更是不等她教完便已吼出,个个青筋鼓起,嘴巴张圆。
洪范担心学生打老师的岔美娟会不高兴,站起想加以制止,发现美娟满面笑容,劲头十足。
哈哈,上课就该这样!
美娟教材“天上飞”是指工地上的“飞索”和“飞兜”,地下推就是她丈夫发明的“木牛流马”了。
工具修理处木工帮她做了十多块小黑板,她把要学习的字词写在黑板上,如包谷、高粱、马车、水桶、挑担、工分、记账等,插在路边和工地上,让大家边劳动边学。
她站在小黑板旁边,只要推车挑担的民工目光投过来,她就叫:“毛巾!”
“毛巾!”民工跟着吼。
下一趟“毛巾”已经抹了,她叫:“袜子!”
农民跟着吼:“袜子!”
很多人三辈子都没有见过袜子。
洪范为抓主要矛盾,因擂战鼓和插小红旗竞赛与美娟开展的工地教学有矛盾,将二者都暂时叫停。
不料这场大张旗鼓的扫盲运动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突然之间就降温了,说好的发扫盲毕业证书泡了汤,鸭嘴山各师之间也并未夺什么扫盲的红旗。
新设朗月初中将开两个班:新招一年级班,有31人。二年级班都是返回到朗月的已在外地初中住读的学生,有18人。
老师加职员4人,工人(临时工)一人。谢老师任校长。
冷骏送美娟回校,时刚过午,他刨碗包谷碴拉饭就告辞妻子并谢校长离开了。
学校教职工正下村动员在册的学生来上学,美娟也要求马上下村,谢校长便让她去动员一个14岁叫林黔月的学生。
谢校长带她出学校走一里多,指着岔向右边这条小路说:“你一直沿着走,下条沟就到了。”
这路初时有上有下,后便一直下行,半小时后下到一个整块的石头山包上。
山包下去的山沟既深且长,斜面却不算陡,全都开垦成了梯田和坡地。
石头山包上的之字路在坡度不大的地方就是脚踩出来的痕迹而已,背阴潮湿的地方为避免溜滑而打凿出浅浅的阶痕,陡处凿成石头阶梯。
下到沟底,近外就是一户农家的后檐,侧面有一方形的石缸,竹筒引来的“自来水”被截留之后再流向他处。
美娟看这一缸水泛着清澈的涟漪,忍不住用手捧起来喝了一口,咂咂嘴,舌根和鼻尖都是凉悠悠的。
房前是个小土坝儿,修在石阶上的房子一门三间,两间盖的瓦,一间盖草。
小林姑娘见学校老师来了,小嘴微微张着,很是惶惑不安。
端小板凳儿请老师在坝子坐着,说去烧茶。美娟说不用了,刚才已喝了一捧石缸的水,甜津津的。
随口问:“你家有茶叶?”
“苦丁茶。”
客人一听想喝,但又不好说。小姑娘打量她一眼后就匆忙进灶屋去了。
小姑娘眼神和动作让美娟产生好感。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婆婆从屋里来到门口招呼老师,随即便坐在小坝儿里与美娟交谈起来。
说孙女不能去上学的原因,是每天要上沟之后再翻两匹山,去食堂给她打两次饭。
她儿子儿媳每天出工从早忙到黑,遇到大兵团作战,有时几天都不回屋。
美娟问就为这个?老太婆不语,似还有别的。
但就她说的这个原因,已是解不开的死疙瘩。
小林姑娘端茶出来,她很瘦,五官清秀,说话露一口白牙齿。
农村刷牙的普及率更低于识字率,美娟好奇问:“你天天刷牙?”
小姑娘抿笑说不叫刷牙,就是爱舀石缸水用食指漱漱口。
美娟无言以化解难题,边喝苦丁茶又扯了些别的。
小姑娘撇了撇嘴角道:“哼,招生时说的,中学生由国家供应粮食。
“现在又说农村学生吃饭,要自己从家里带,我从食堂带去的猪食,不把人笑死了!”
美娟忙说:“哎,你弄错了,不是叫你们从食堂带,是按月自己从公社粮店称粮,带到学校。”
“那称多少粮?”
“具体要问。但我晓得,中学生,规定是按强劳力的定量算,你们队强劳力的定量是好多?”
“七两谷子。”老太婆马上说。
“哼,麻烦,看脸色。”
小姑娘单眯了眯左眼的同时,还挤了挤嘴角子,很是不屑。
美娟搞不清她话中看脸色是指看谁的脸色,只觉得小姑娘对世态冷暖的体验一点不比大人差。
美娟抓住机会,赶快说吃的莫愁,学校自己要开荒地种菜种粮。
“都是天堂了。”小姑娘又说句。
天堂一词,这两年是城乡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了。
食堂,不是天堂就是通天堂的桥梁。
老太婆忽然说:“老师,我孙女,她要去上学!”
小姑娘听了,就把婆婆看着,脸上没啥表情,可能觉得婆婆的话不管用。
倒是美娟顿时就激动起来了,将小姑娘搂在怀里,感到她小身体在微微颤抖。
问老太婆:“那,你吃饭?”
“老师,我慢慢走。我过爬都要她去上学。”
“婆婆,”小姑娘声音带哭腔:“那,菜羹羹……”
美娟一问才晓得了,小姑娘除了要给婆婆打饭之外,还要将婆婆在家里用瓦罐煨的菜羹羹,提到食堂去。
很多家庭都这样,需要将食堂的干饭与菜羹羹和着吃。
“黔月,别担心,婆婆叫你去上学,婆婆和你爹妈他们总会有办法!”
她一问还晓得了,小姑娘这样没劳动力的一天是三两谷子。
所以小姑娘说“都是天堂了”,是指学生在学校。
美娟发了个狠,就要把小林姑娘接到学校来!
她次日下午在农村下班前又来,等着会林黔月的父母。谢校长怕天黑了不放心,跟她一同来。
两位老师的诚意感动了“上帝”也就是小黔月的父母,让她上学,“菜羹羹”的事由他们去想办法。
朗月初中开学后执行“劳动教学”计划,师生半天上课,半天参加建新校舍和开辟操场。
我手砌成我读书的校舍,坐进这样的校舍,不好生读书是说不过去的呀!
师生还开荒种地,把学校周围能挖的地都挖出来点冬小麦和胡豆,到处见缝插针地种瓜果蔬菜,解决吃菜问题。
令学校意外的是张宇书纪来校视察了一次,听屈美娟老师上了一堂初一数学课。
他听完课与屈老师交换意见后,就到操场上和学生交谈。
他问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有个学生居然大胆将手掌做成小碗状,伸向他面前说:“别的都好,就是吃不饱,一顿饭才那么一点点。”
张宇不经意地将学生背后略显惊惶的谢校长扫一眼,沉稳,但又很坚定地回答:“这我知道,到处学校都一样,但这是暂时的!”
可惜张宇“暂时的”没应在吃饭上,而应在了这些一轰而上的中学、红专大学等的生命力上,朗月初中办学才一年,学校就撤销了。
学生按16岁划线,属鸡的(虚龄16岁)可留,属猴(虚龄17岁)以上的,都要“自愿报名”回家去“大办农业,大办粮食”。
“鸡犬皆可留,死命猴子头”——这是有点水平的学生编的顺口溜。
学校撤销后,适龄者将去县城中学读书。
消息传来,“猴子头”个个坠入哀河。
学校专门开了个送别超龄生的校会。会上发言的超龄生代表多了个心眼儿,在把老师代写的发言稿念完走下去时,转身问谢校长:“校长,我们有没有什么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