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我在武侠世界里长生不死 正文 第一百一十二章 新的机遇

作者:西伯利亚小火鸡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4-08-04 00:26:43直达底部

 

高速文字首发 本站域名 www.xuanyge.org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wap.xuanyge.org


随机推荐:天师府小道士 人快老死,我觉醒了长生命格 我的偃偶全是女邪祟 人道长生 御道传 凡人武修传 大道朝真,从甲子老道开始 灵影仙途 

    大量涌入新城的人发现,新城好归好,可是想留在这里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新城那些工厂一直在招工,可除了有膀子力气外,还需要认字,光是这一条,就唰掉了绝大多数人。

    不过路也没被堵死,第一钢铁厂说在太原开了家新厂,正在招人,甚至还说以后要全部搬过去。

    一听不在新城,有不少人还是有些不乐意去。

    毕竟新城的条件不错,一样的工钱,大伙肯定更愿意呆在新城这样富裕的地方。

    可听了招工的人讲完条件之后,不少人都心动了。

    太原那边的分厂,月钱是一样的,可关键的是,在新城这边,只能从小工干起。

    可太原那边缺人,只要表现好了,前景相当好!

    等那边做大,他们就是元老级的人物!

    那些新厂要求也没新城这边高,不管怎么说,给的待遇是之前比不了的。

    至于交通也不用担心,新城会统一组织队伍前往各地。

    不光新城官方控股的第一钢铁厂在往恢复区招人,其余各工厂商会,也有类似的动作。

    甚至恢复区不少缺人的地方,有人跑来新城拉人。

    论待遇,恢复区给的待遇和新城差不多,而且要求没那么高。

    再加上各种渠道的宣传,流向新城的大量人口很快向北方流去,大幅缓解了新城的人口压力。

    而接下来的一切,则需要交给时间。

    教育规模的扩大需要时间培养人才,然后人才反哺教育,这样一轮轮的扩大。

    各地的工厂,商会,也需要时间积累。

    新城的工厂外迁一步步执行,不光官方手里的那些产业,私人的产业也发现北方那些地区,更适合他们发展。

    慢慢的,很多商会,工厂,只在新城留了一个办事处。

    倒是各种学校,在一批批学生成长起来之后,规模发展的相当迅速。

    自北方光复之后,五年时间让小学的规模已经成长到了能满足一半适龄孩童上学的需求。

    没有办法,只能在小学的入学考试上筛选下去一半人。

    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之后,才能让小学成为义务教育,到时候每个孩子都有学上。

    全民教育普及对全民素质的提升,是巨大的。

    在孩童时期,哪怕只是接受过最简单的识字和算数教育,只学过最基础的自然科学知识,对一个人的影响也是极大的。

    这些自然科学知识和数学知识,不一定能在工作生活中用的上,可孩童时期培养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对人的理解力提升相当巨大。

    当整个产业都在提升,简单的工作会被工具替代,工具越来越复杂,对使用工具的人也做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面教育带来的人口素质全面提升,是重要且必须的。

    人才在任何地方都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这个人才指的不是某某行业翘楚,而是每一个人。

    工业化的前提是教育,洪堡式教育创造的工业奇迹证明了教育对工业的重要性。

    想要改变未来,需要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所有人。

    叶霄一直盯着教育这一块。

    毕竟从零开始,即便每一年毕业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比例进入教育体系,教育人才的缺乏还是不争的事实。

    小学要筛掉一半,中学更是只有原定计划招收数的三分之一。

    不是那些学生不够优秀,而是教育资源太紧张,只有最冒尖的那一批人,才能升入中学。

    而中学毕业之后,便有机会参与大学考试。

    目前大学不多,基本集中在新城。

    一所专门教工程建造,里面的内容从修楼修路到建桥修水库都有,还有专门研究建筑材料的专业。

    里面的骨干,除了叶昊亲自带的那三班人之外,便是相关工程建造的顶尖工匠。

    这些人一起构建了工程大学的基础。

    目前学校规模不大,只有几个大专业,还做不到专业细分。

    为了教学和研究,不论有什么需求,财务部都会开绿灯。

    这里是稚嫩的,可有了顶尖的人才和顶尖的条件,未来的发展不可限量。

    除了最大的工程大学,另外三所规模要小很多。

    一所文法大学,主要教授文学,法律,政治和社会学。

    一所金融大学,教授经济学,管理学方面的内容。

    人最少的一所,是理工大学,教授物理化学数学,未来计划和工业挂钩,可现在只停留在理论阶段。

    这三所规模小不是因为不重要,实在是人才太缺了。

    其中古干依然是最早叶昊带的那三班人。

    这些人对这些内容的理解也有限,属于摸着石头过河。

    除了文学招了几位大家之外,法律,政治和社会学,甚至从政务部门抽调了几个表现优秀的,才把文法大学的基本框架搭起来。

    这算好的,金融那边,不管是经济学,管理学里面教授的东西,都来自叶霄的几本书,里面一帮年轻学生,一边自己学,一边想着怎么教人。

    至于理工那边,就更艰难了。

    五年时间,理工大学加起来二十五个人,其中还算上了一个做饭大妈和看门的大爷。

    数理化在这个时代,说是从零开始毫不过分。

    就宋朝那点数理化的底子,也就是小学一年级的内容。

    理工大学这二十三人,是叶昊从最早那三班和第一批中学生中挑选数理化天赋最好的二十三人。

    小学中学的数理化内容还好,可大学要教授的数理化没那么简单。

    没点天赋,白瞎。

    毕竟这年头可没谁能指导,全凭叶霄从记忆中搜罗出的几本书。

    这二十三人,现在自己都没把这些书的内容搞明白,一想到马上第一批学生就要来,一个比一个头大。

    五年前,新城推行教育,算时间第一批入学的孩子还没毕业。

    可事情没有绝对,有一些年纪大的孩子,成绩好可以连续跳级。

    这些年纪大一些,天赋又好的,把六年小学三年中学时间压缩到了五年。

    当然,能有这种水平的学生数量不多,整个新城加上恢复区只有五百多人,各个都是既有天赋又努力的。
高速文字首发 本站域名 www.xuanyge.org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wap.xuanyg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