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推荐:皇爷他老房子着火了 撩乱逐春生 相敬如冰 替嫁高门后死遁了 大唐:刚被立太子,逆袭系统来了 扶鸾 重生古代灾荒年:从窝在深山打猎开始 我为公子扶苏,打造大秦最强盛世
李隆基回到长安后,考虑到灾后重建问题,遂下旨大赦天下,死罪从流,徒已下罪悉免之。
随后,又诏令天下,有文武高才者,令诣阙自举。
皇帝下旨招贤纳士,绝对是一件非常罕见的事情,在全国各地引起巨大的轰动。
对于平民百姓来说,这是一个当官的好机会。
毕竟,历来朝廷文臣武将,几乎都被豪门士族垄断了。
眼下,皇帝招纳文武高才,让大家看到了一线希望。
若论诗词歌赋,平民子弟很少读书,当然比不过士族子弟,若论比武较量,那就难说了,草莽之中多有英雄。
一时间,天下英才纷纷响应号召,差点挤破了官府衙门,涌现出一大批青年才俊,多是参与武举考验,其中还有不少年轻武将参与。
各地官府经过初步考查筛选,再把人才名单上报朝廷。
李隆基当政之后,特别重视人才选任,不仅更新朝中大臣,还经常对基层县令进行考核,革除庸才,选贤任能。
正因如此,大唐帝国蒸蒸日上,百业兴旺,经济繁荣,出现了开元盛世,创造了历史新高。
人才是国家基石,是维治社会的关键人物,有些大才经过培养,将来可能成为国家栋梁。
李隆基爱才若渴,制定了一整套选拔考核制度。
文有科举考试,武有武举较量。
这两条路径殊途同归,都可以到达朝廷权利中心,出将入相,并非奇事。
太极宫,武德殿。
李隆基坐在龙椅上,仔细查看全国各地呈上来的人才名单,发现有不少文武出众的青年俊杰,甚至还有几个熟悉名字,是两京年轻一代的优秀人才。
由此可见,大唐帝国人才济济,非常值得高兴。
这些青年俊才,经过州府层层筛选,最后脱颖而出,个个都是一方英杰,由于是地方举荐,通常称之为举人。
今日,将要举行武举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察。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那些杰出的大才子,诗词歌赋各有所长,孰强孰弱不好分辨,即便科举中了状元,在某些方面可能也比不过别人,所以很难服众。
但是,个人武艺高低,完全可以一决胜负,不服来战,高下立判。
一个国家想要繁荣强盛,必须要培养许多杰出武将,攻可开疆扩土,守可保境安民。
大唐帝国尚武成风,参军入伍也是一条光明大道,将士以战功晋升,也可以封侯拜相。
杜暹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他以前是安西大都护,因平定西域诸国叛乱,如今提升为朝廷宰相。
皇帝和一群文臣武将,来到了武德殿广场上。
“草民叩见陛下……”
八十名武举人队列整齐,一起向皇上跪拜行礼。
帝曰:“大唐帝国,崇文尚武,前有科考,今有武举,尔等努力奋斗,朕将择优录取,务收贤俊,用宁军国。”
“吾皇万岁万万岁!”
众人齐声高呼。
比武规则,早有公示。
来自全国各地的八十名杰出青年,随机分为八个小队,两队成为一个对阵小组,一对一进行比武竞技。
每个小组决出一名选手,成为武举四强,最后再决出武状元。
“开始比武!”
随着皇帝一声令下,四个小组同时进行比武。
一对对勇武善战的热血青年,纷纷登场一较高下。
战鼓震天,振奋人心。
参赛选手斗志昂扬,能在皇帝面前露脸,是何等荣幸自豪,一个个使出浑身本领,争取获得更好的名次,为自身前途浴血奋战。
“叮叮当当……”
只见,勇士们骑着高头大马,拿着趁手兵器,各显神通,大打出手,战士怒吼,战马嘶鸣,武器交击声不绝于耳。
四处战场上面,青年勇士捉对厮杀,战马来回穿梭,刀光剑影,枪矛争鸣,打斗场面十分精彩。
众人看得津津有味,不时响起一阵喝彩的声音。
李隆基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天子,通音律,善骑射,闲暇时经常去禁苑狩猎,非常欣赏那些武艺出众的年轻将士,不时点评几句,不吝赞美之词。
尤其是见到义子王忠嗣武艺超群,强势击败一个个对手,更是笑得合不拢嘴。
经过一番激烈角逐,最终决出了四强,按武艺高低排名,分别是:王忠嗣、高仙芝、郭子仪、何履光,得到众人认可。
这一届武举竞赛,王忠嗣是当之无愧的武状元。
李隆基笑容满面,转过头去向身后一人说道:“裴旻将军,你这个徒弟教的好啊!”
裴旻笑道:“恭喜陛下教出一个好义子。”
“哈哈哈!”李隆基开怀大笑。
裴旻是左金吾卫大将军,而金吾卫负责保卫宫廷安全,属于皇家禁卫,地位超然于众。
王忠嗣,原名王训,出自太原王氏,他九岁时,父亲大破吐蕃敌军,不幸战死疆场。
那时候,李隆基刚登基不久,非常怜悯忠臣之后,遂收王训为义子,赐名忠嗣,寓意忠臣子嗣,将他收养在宫中,得到王皇后特别关爱。
裴旻不仅是保卫皇宫的大将军,还是一位大内高手,素有剑圣之称,时常在宫里见到王忠嗣,见他勤奋好学,就教他武艺谋略。
现如今,王忠嗣不负所望,殿试武举,摘得桂冠。
李隆基龙颜大悦,当场给武举前几名才俊,分别授予中低级将领职位,全部安排到边防部队历练。
其他人也特招入伍,下放到各支军队中,众人皆大欢喜。
王忠嗣本来是千牛备身,属于御前带刀侍卫。
武举过后,李隆基与他谈论兵法,王忠嗣对答如流。
李隆基满怀欣慰,忽然问道:“忠儿,你有什么志向?”
王忠嗣道:“父皇,吾想去边疆历练,为国家杀敌,为父皇分忧。”
李隆基颔首微笑道:“朕一直有个心愿,便是亲自上阵杀敌,驰骋沙场,开疆扩土,无奈我是一国之君,这个愿望无法实现,如今好了,就由你去代父皇实现梦想,你能做到吗?”
王忠嗣稽首道:“父皇之愿,亦是儿臣之愿,必当奋勇杀敌,扫灭番邦蛮夷,替父皇完成心愿。”
“好!很好!”
李隆基感到十分满意,道:“不久前,朕收到边防急报,吐蕃攻打瓜州,烧杀抢掠,尽取军资仓粮而去。后来突骑施苏禄、吐蕃赞普围攻安西四镇,朕诏令兵部尚书萧嵩兼判凉州事,总兵以御吐蕃,你也跟他一起去吧。”
“儿臣遵命。”
王忠嗣喜不自禁,吐蕃与他有杀父之仇,一直想要报仇雪恨,现在机会来了。
从此以后,王忠嗣进入了战场,开启了西征北伐之路。
与此同时,高仙芝、郭子仪、何履光等青年英杰,也踏上了自己的人生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