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推荐:皇爷他老房子着火了 撩乱逐春生 重生古代灾荒年:从窝在深山打猎开始 扶鸾 大唐:刚被立太子,逆袭系统来了 我为公子扶苏,打造大秦最强盛世 相敬如冰 替嫁高门后死遁了
出头鸟太子赵桓想为表弟请功,但抬眼一看上座阴沉着脸的父亲,又吓得不敢说话了。
皇帝赵佶黑着脸看着下方一尊尊被定了身的雕塑,再也忍不住了,“昨日西北捷报你们都没看到吗,一个个装聋作哑是要朕亲自操办吗?”
他说完看了看下方依旧毫无动静的群臣,直接点名右边第一排第一列的一名大臣,“蔡攸,你知枢密院事,你来说。”
这位大臣抬起头来,一眼看去约摸四十有余,保养得当,看着颇为年轻,在大殿前方一众须发皆白的老者中颇为惹眼。
此人正是四月刚致仕的太师、鲁国公蔡京的长子蔡攸。
也正是蔡攸的上位,所以太师兼领东府的宰相蔡京才会退位,一门两宰相同在一朝,并且父掌政,子掌军,这谁能看的下去,这大宋毕竟还是姓赵,不是姓蔡,所以就在朝野上下一片反对声中,才复起四个月的蔡京再次致仕,给儿子让路。
蔡攸虽这几年都未在汴京任职,但“朝廷禁忌”王小圣人之名他还是如雷贯耳的,这可不好发言,不清楚皇帝对这件事、这个人的态度,贸然发言一个不小心拍到马蹄子上可就不妙了。
他偷瞄了一眼皇帝的脸色,想从面上看出一些门道来,愤怒是有的,就不知是对王智的愤怒,还是对朝臣不作为的愤怒。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所有思绪在一瞬间理清,他不再犹豫,出列大声恭贺道:“大喜啊陛下,西夏之患如鲠在喉,卡我大宋一百余年,今日一朝除去,尽收华夏故土,疆域直追汉唐,实乃我朝之大幸啊。”
“陛下识人有方,用人得法,北收燕云,西复秦地,一统华夏,圆祖宗之愿,功绩比肩汉武唐宗,实乃圣天子在位。”
“此战有功,首功乃陛下也。”
蔡攸言闭,端坐龙椅之人终于展颜,满堂群臣都傻了眼,啥玩意还能这样?
你说燕云大半州府是皇帝花钱买来的,姑且算他的功劳,这西夏的功劳也按在皇帝头上……这也太无耻了吧。
谁人不知皇帝曾数次派人去拿下那个王家小子来汴京问罪,甚至当场格杀的话都说过,还差点派大军过去镇压,只是最后都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给打了岔,完了现在成事了,你说功劳都是皇帝的?
这个知枢密院事还得是你蔡攸当啊!
看到上座之人龙颜大悦,蔡攸心中一喜,看来这个端王好大喜功,喜欢被吹捧的毛病还是没改,只要把他吹舒服了,啥坎过不去?
在赵佶还是端王时候,蔡攸就与之结识交好了,对于这个皇帝的性格,那蔡攸是拿捏的死死的。
他是想为王智表功的,这点毋庸置疑,因为这几年他任河北、河东两路宣抚司副宣抚使,负责后方防护和粮草调动,而王智的父亲王禀,正是他的手下第一大将,几年的合作里也算是文武相得,配合的很好,王禀做事沉稳,从不贪功冒进,辅佐他稳固后方有功,这也是他一回来就得以升任枢密使执掌西府的原因。
奸臣那也是需要人脉滴,尤其是在西府任职,下管一群武将,没点恩施怎么服众,属下的亲儿子不帮那帮谁?
但是帮也得看怎么帮,直截了当的为王智表功不一定是好事,毕竟在陛下心里这小子一直都是心头刺。
但是把功劳转到陛下头上,那就不同了,就看你这个皇帝认不认了,认了那就得把王智的功一起认了,不认也无伤大雅,反正自己是表了态了。
远在西北的王智再也想不到,自己这一路走来顺顺当当,为他保驾护航的竟然是一个个奸臣,还是一个比一个奸的那种。
不过也是,王二郎这几年来做的全是个窃国资敌的事,朝堂上若不是奸臣当道还真说不好能不能成事。
“那依卿之意此事该如何处理啊?”赵佶依旧不依不饶的追问。
已经懂了皇帝心思的蔡攸大大方方的谈论起来,“陛下,臣以为此乃旷世之功,当大赏有功之臣,立碑刻撰以表陛下功德,树后世之榜样,另外可以太子殿下代天子出城迎接功臣以及党项李氏,再则可封党项李氏为闲官留居汴京,后则朝廷当尽快派遣官吏军队入驻西夏,尽快完成接收,教化西夏百姓,使两国融为一体,不分彼此。”
赵佶颔首,表情颇为满意,接着问向群臣,“诸卿可有异议?”
群臣互相观望一眼,皆摇头不语。
“好,既然诸卿皆无异议,那就依蔡卿所言。”
接着赵佶又看向蔡攸,“蔡卿。”
蔡攸躬身行礼,“臣在。”
“此事你全程督办。”
“臣领命!”
“对了,你说要大赏功臣,这大赏如何赏啊?”
赵佶还是问了这个蔡攸极力避免的问题,甚至连那个人的名字都未曾提过,就怕提到这茬。
不过他也想到了皇帝会问他这个问题,所以也想好了应对之法,“陛下,封赏之事乃是东府职责,臣不敢越权。”
蔡攸说完就直接退回了列队,闭目养神,都没给皇帝追问的机会,这玩意要是说错了,不对皇帝的意,那前面说的全白搭了,好人自己已经做了,坏人就留给别人去做吧。
东府几位执事相公互相瞅了一眼,皆大感头疼,可是陛下的目光已经看向了几人,你说怎么办吧。
你要说功劳吧,那童贯大太监因为买了燕云几个州就被封了郡王,还是大宋开国以来唯一活着被封的异姓王,这王智直接把西夏一国都给拿下了,功劳孰高孰低那还用问吗?那差的都不是一星半点,单以功劳来看,就是封嗣王都绰绰有余。
可你要说直接按照现有的这个例子封郡王,皇帝会同意吗?
那王智在陛下心中啥样,恐怕连皇宫中的老鼠都知道的一清二楚。
这要是封国公呢,又似乎是太低了,别的不说,蔡攸这厮就是刚封的燕国公,你说这玩意有啥功劳,仗是一个没打,就光坐镇后方了,就到了最后辽国灭国后跑去燕云刷了个脸,这就封了国公,你让灭了西夏一国的人也封国公?当百姓的唾沫星子是不要钱的吗?
东府首相白时中见躲避不了,只能出列,“陛下,以捷报来看,复夏首功当属琅琊郡侯王智,只是此人不听召令,私募军队,亦有大过,但这些过错亦是为了收复西夏,臣认为过不掩功,可令其解散军队,赐封国公,以示天恩。”
此话一出,朝堂顿时响起细细碎碎的议论声,果然还是国公,东府宰辅们皆是皇帝心腹,自然知道赵佶不可能同意给王智那小子封王。
白时中做为政和六年便进入东府参与执政的老臣,熬走了一个又一个东府同僚,熬到最后与他同时期的东府宰执如今就剩了他一人了,最终荣登首相之位,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若论揣摩上意他自认第二无人敢认第一,一手保身之道玩的那叫一个炉火纯青,明明是污人功劳,还恬不知耻的说过不掩功,整的跟为王智说话一样。
果然,在听白时中言后,上座的皇帝微微颔首,表情很是赞同,还未有所言语,台下便跳出来一人,正是以刚正不阿、敢于进谏闻名朝野的太常少卿李纲。
“陛下,臣不同意白相公的说法,琅琊郡侯在没有受到朝廷任何助力的情况下励精三年终收复西夏,且不费一兵一卒,其功何其之大矣,往朝历贤在西北取得功绩朝廷也不吝封赏,其中封公者也不在少数,为何琅琊郡侯取得如此大的功绩,也仅仅是封公?那样置历朝先贤于何地?”
“至于其不听召令、私募军队,陛下,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若遇紧急更可从宜行事,况且琅琊郡侯征募的兵卒一份粮饷也未问朝廷要过,完全是自给自足,而且我听闻那些兵卒也只是西夏商会的护卫,是西夏那些部族集体征募,并非是琅琊郡侯的私兵,如何能因此定罪?”
“如此的将过掩功、赏罚不公,朝廷岂不是自置口舌于天下,长久下去朝廷信誉将毁于一旦,百万将士如何还能安心替朝廷效命?”
李纲说的越是义正言辞,赵佶的脸色就越发难看。
对于赵佶来说,王智的功劳他并不想抹去,而且如今满城皆知,他想抹也抹不去,索性也就认了,光明正大的认了,但前提是,这个功劳得有朝廷一份,朝廷的功劳那自然就是他这个皇帝的功劳。
他这个皇帝在位期间,大宋先辟陇右都护府,再收大理国臣属,后又收复燕云,现又全收西夏全境,疆域之阔立宋为最,这可是媲美汉武唐宗般的雄才大略,开宋至今的先皇谁能如他?
光耀青史就在今日,如何不认王智之功,这些也都是他的功劳,必须得认。
可是你这狗东西居然说朝廷没有给到西北任何助力,这说的是什么?想表达什么意思?狗一样的东西,早知道就不该把你召回。
赵佶气愤难耐,强忍住不发,一字一句的问,“依卿之言当如何封赏!”
李纲不顾皇帝脸色,持笏上扬,不卑不亢道:“臣以为,琅琊郡侯功盖当代,当封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