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推荐:三句话,让陛下为我神魂颠倒 陛下今天火葬场了吗 大汉:开局巫蛊之祸,我硬刚汉武 陛下重生后对我穷追不舍 江山遍地修罗场 求而不得 我锦衣卫养象临时工,咋成权臣了 抗战:我谋士入局,觉醒小地图!
另外还有个原因埋藏的更深,发展趋势。如果当年大明皇帝选择与葡萄牙人合作,从而驱逐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势力,十多年之后就会发现再想向西发展,居然受到了限制。
葡萄牙人早在几十上百年前就把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乃至非洲东海岸能占据的港口全占满了,面对唯一的经销商,大明帝国必须在继续贸易和向西发展之中选择一个,无法二者兼得。
但选择和东印度公司合作就不一样了,该卖货卖货,该西进西进,两边全不耽误。而且当大明帝国挤占了葡萄牙人在亚洲的势力之后,联省共和国与东印度公司还都要发自内心的感谢,半点没有微词。
就如目前的状态,东印度公司每年将上百艘船的货物通过恩鸟港运往欧洲,在抢占了大量市场份额、攫取了大量财富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仇恨。
欧洲各国没人会仔细关注大明帝国的发展,很多国王和大臣甚至不知道大明帝国到底什么样子。但他们绝对知道联省共和国的东印度公司控制了来自亚洲的各类货物价格,还赚了很多钱,除了羡慕之外必须还有浓浓的恨。
大明帝国通过这种合作方式,钱没少赚多少,恨一点没沾。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的恨不算,就算大明帝国不与东印度公司合作依旧要被恨,吕宋岛是双方躲不开的死结。
然后大明帝国就可以不慌不忙,一点点的向西扩张其势力和影响力了。先是名不见经传的沙廉港,然后是科伦坡港。
刚开始附近的所有国家和势力都认为大明帝国攻击沙廉港,是对东吁王朝骚扰云南省南部的报复。可是随着对当地基础设施的大力投资建设,才发现大明军队好像压根儿就没打算走。
那么到底能不能单靠海军长距离补给,在东吁王朝的眼皮子底下硬生生占据一块地盘呢?大明海军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
没有独立支撑沙廉港的防御和建设,而是利用了当地孟族和缅族的矛盾,很圆滑的找到了坚定的盟友,成功挡住了东吁王朝的多次大举南下。
不光没露出败相,还将小小的沙廉港发展成为了孟加拉湾最大的贸易港,吸引了大量来自孟加拉国、印度半岛、乃至阿拉伯海沿岸国家的商人。
他们能在沙廉港买到大明和日本的货物,且价格并不太高,就不愿意再长途跋涉多走上千里海路去马尼拉港和广州港采购了。
又过了几年,大明海军再次向西迈了一步,用和平的方式在科伦坡港建立了海军基地。到底葡萄牙人吃错了什么药,为什么会答应如此不合理的要求,没人知道。但通过逻辑分析,也能猜到葡萄牙人是多么的不甘和不敢。
如果说大明帝国通过岘港、马尼拉港,把势力扩张到了整个南洋,那么沙廉港和科伦坡港的存在,则标示着大明帝国的势力正式进入了印度洋和阿拉伯海。
仅仅用了四个港口就获得了这么大的话语权和威慑力,效率太高了。再看看付出的成本,更气人。
除了马尼拉港是硬生生从西班牙人手中抢的之外,岘港是安南人主动送的、沙廉港是半抢半送的、科伦坡干脆不费一兵一卒白拿。如果当年葡萄牙人有大明皇帝一半的本事,现在整个亚洲包括美洲早就都是他们的了。
最后则是大明皇帝本人,科恩几乎每年的腊月都会带着贵重物品去紫禁城送礼,或者叫朝贡,也几乎每次都会得到皇帝的召见,时不常还能与皇帝陛下共进一餐。
按说做为外国使节,能得到大明皇帝如此厚待应该感到荣幸,可是科恩感受到更多的还是恐惧。用奥雅妮的话讲,大明皇帝一点都不英俊,猛一看还有点痴,却长了一双会说话且能看透人心的魔眼。
无论是商人还是使节,不管出于何种目的,鲜有不说瞎话的,也不仅仅是针对外国人,即便面对东印度公司的上级和下属,也不可能句句真言。
但这一招在大明皇帝面前几乎失去了作用,每当自己用话试探或者诱导时就会发现皇帝的眼睛里闪烁出一种诡异的光芒,好像是触发了什么开关。
如果说这种感觉太唯心,有些虚幻不真实,那几乎隔两年就派往欧洲各国的使节就很实际了。科恩敢百分百保证,那些年轻人并不全是抱着交流、沟通的善意,更多还是去打探欧洲各国的虚实,充当皇帝的密探。
可是这种做法不光没引起欧洲各国的警惕,反倒被大加赞赏并受到热情接待。在各国国王和贵族眼中,来自神秘东方大国的使节不光可以带来新颖的话题,还是富有和慷慨的绅士。
世界们带来了大量贵重货物和黄金宝石,在各国最繁华的城市里开办店铺和银行,专门面向贵族和王室客户提供周到的金融服务,其中也包括联省共和国。
除了吝啬的威尼斯人和狡诈的犹太人,谁会和钱过不去呢,尤其是在利息更低时,连教会里也有人偷偷向这些来自东方的使节借贷,并在需要时予以合理的回报。
科恩为此特意写了份长长的汇报材料,但总公司很不屑一顾,还要求他尽可能满足大明使节前往欧洲的船只要求,并准备好单独的客舱和可口的食物,好像全世界只有他一个人看清楚了大明皇帝的真实嘴脸。
但不管如何忌惮,做为东印度公司印度委员会委员和巴达维亚总督,科恩都必须也只能去码头迎接大明皇帝的驾临,还要表现出特别的荣幸。
可在码头等待的不是大明皇帝的座舰,而是一艘单桅帆船。船上的大明海军军官声称奉了皇帝的命令,专程来请科恩总督登舰。需要注意的是,皇帝只邀请了一个人。
面对如此失礼且强横的邀请,科恩只能接受,乖乖一个人上了小帆船,在穿过十多艘大帆船组成的护卫线之后,在一艘三桅战舰的后甲板上见到了大明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