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不明不清 翊坤宫之变 859 出其不意

作者:第十个名字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4 18:02:05直达底部

 

高速文字首发 本站域名 www.xuanyge.org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wap.xuanyge.org


随机推荐:手艺 从选妻开始,打造最强大夏 大秦:儿子对比,祖龙人麻了 家父是康熙 一鬼子一功德,从民兵到抗日奇侠 无双九皇子 官府强制发老婆,我选罪臣之女 糙汉与娇花 

    可是眼看着进入冬天了,西宁卫城还未竣工,皇帝也没有往兰州调派主力。估计今年冬天是不准备开战了,最早也得等到明年春天,保不齐就得入夏。

    高原上的天气不比内地,冷起来真能冻死人,春夏交替时最适宜,打到深秋正好半年。

    “不成,此事拖不得,要解决就在冬天,解决不了拖到明年,给孙承宗三万人马也徒劳无功!”

    但孙承宗想错了,他的皇帝不光滑头、鸡贼、满嘴跑火车、天天画大饼,还狠起来不是人。在拿到了总参谋部制定的青海攻略之后,只看了三分之一就开始不耐烦了。

    非说夏天进攻太晚,硬逼着袁可立重新制定冬季作战计划,开始时间不能超过明年正月,为了达到出其不意的功效,丝毫不为前线将士的生死考虑。

    “高原上冬季过于寒冷,即便是北方士兵也难以抵御,还请陛下三思!”皇帝可以不考虑细节,但袁可立必须要考虑,否则打了败仗罪责大部分还得自己背。

    “三思什么三思,你可去过西海?或者有去过之人提供了详尽情报?”

    如果说洪涛对古代的什么地方最熟悉,海南岛、吕宋岛、河湟地区必须排在前三。理由很简单,某辈子穿越时不光长期住过,还经营过,不熟悉不合理。

    河湟是哪儿?就是西海,也就是青海湖的东部。当地气候啥样子早在北宋年间就已经领略过了,到了明朝也不会发生太大改变。

    “臣为此特意请教过刘敏宽,此人在万历二十三年任西宁兵备副使,参加过湟中之战。”

    袁可立也不是吃素的,为了制定这份计划他和机要参谋们专门走访了几位西北将领,并找到了曾在青海作战过且活着的一位。根据他们的建议,才不推荐在冬天上高原作战。

    “……要不这样,你只管制定计划,朕亲自率军上高原,安然归来之后一起去问问刘敏宽,为何冬日不能上高原作战?”

    刘敏宽是谁洪涛大概知道,万历年间针对西北边患,大明朝廷和盘踞在青海的蒙古部族交过手,打过几场关键性的胜仗,被称为湟中三捷。

    而刘敏宽就是当时的将领之一,在自己登基后没几年因为身体原因致仕。可能是当时那批在河湟地区有作战经验的将领中目前唯一还健在的,没想到袁可立还真挺下功夫,居然去找了他。

    但洪涛并不认为刘敏宽比自己更了解河湟地区的地形地貌、自然气候,可是又没法和袁可立说当年曾经在河湟地区与西夏、吐蕃、回鹘、鞑靼战斗过许多年。

    这下真给噎得不轻,咬着雪茄好一顿运气,还是没想出来该如何解释。索性就不解释了,拿出皇帝的霸气,就去了,怎么滴吧!

    “……陛下执意如此,臣遵命就是。只是士兵们该如何应对高原上的苦寒天气,还望陛下明示!”见到皇帝开始不讲理了,袁可立只能屈服。可他真不知道该怎么应对冬季高原作战,还得虚心请教。

    “嗳……这就对了嘛。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呃……实际上很简单,只需多备骆驼、毡帐、毛毡、羊皮、焦炭、和向导,采取步步为营的战术,即可破敌。”

    这就是洪涛最欣赏袁可立的原因,此人不光有才干,还能实际发挥出来,而且没有传统文人那种恃才傲物的坏毛病,对新鲜事物总是抱着学习态度,并可以放下身段倾听别人的见解。

    “呃……以骆驼代替马匹、用毡帐代替军帐、套上羊皮袄御寒的办法臣等也想过,并在计划中注明了。这焦炭、毛毡和向导又是为何?”

    袁可立一边听一边记,时而颔首时而皱眉。有些东西他和参谋们已经想到了,但有几样却不太明白具体用途。

    “毛毡用来做靴子,不是普通靴子,是套在鞋外面的套靴。以多层毛毡用水汽热蒸,再放入模具中由机器压实定型。冬季套在鞋外不光可以御寒,还能踏雪防潮。

    焦炭是用来取暖的,它比木炭热量高,用固体酒精很容易引燃。有铸铁炉子当然好,没有直接挖坑一样用。毡帐顶上有透气孔,正适合用焦炭取暖,连烟囱都免了。

    向导自然是熟悉当地的牧民,那地方湖泊并不少见,却多是咸水,人畜无法饮用,需要有人带路才能找到水源。

    具体人选朕早就备好了,你们也可以去找一找刘敏宽那样参加过湟中三捷的人,再翻翻当年的案卷,多方寻找有用的地图。如果水源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一兵一卒也不能出征!”

    这时候就要看北宋年间凉州王的本领了,在高原上冬季作战最主要的只有两点,御寒和饮食。把这两个关键问题解决好,装备了火枪的明军怎么打怎么赢。

    毛毡套鞋取自后世常年生活在大兴安岭的猎户,他们为了在冬季还能出门狩猎,就想出了用一种叫靰鞡草的植物编织靴子套在鞋外面防寒、防潮。人参、貂皮、靰鞡草,是清末的东北三宝。

    解放后物资丰富了,就有了用毛毡蒸压成型代替靰鞡草的工艺。两者性能都差不多,工业化生产的毛毡套鞋比手工编织的靰鞡草套鞋产量大得多。

    高原上缺乏树木,但又需要取暖。牧人们会常年捡拾马粪、牛粪,晾干之后攒着冬季当柴火用。外人去了肯定没时间做这类准备工作,背着木柴和煤炭上高原又太重,所以才有冬季无法上高原作战的说法。

    可是随着科技发展,又轻又热量高的焦炭出现了。这玩意除了炼铁还是非常好的燃料,热值比木炭高多了,只要注意别煤气中毒就可以很好解决取暖问题。

    另一个制约大军进入高原的因素就是水源,去过青海旅游的人都应该有印象,那片大地上并不缺水,分布着大大小小很多湖泊。可大多数都不能直接饮用,包括辽阔的青海湖在内,全是咸水。
高速文字首发 本站域名 www.xuanyge.org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wap.xuanyg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