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推荐:大汉:开局巫蛊之祸,我硬刚汉武 江山遍地修罗场 三句话,让陛下为我神魂颠倒 求而不得 陛下重生后对我穷追不舍 我锦衣卫养象临时工,咋成权臣了 抗战:我谋士入局,觉醒小地图! 国典
这次洪涛表现得非常强硬,面对部分官员的反对先进行严厉的责斥,再有人叽叽歪歪就让东厂出面调查,只要找到一点问题,哪怕是小瑕疵也得扩大化,直接削籍为民永不录用。
谁来劝也没用,这是皇家私事,皇帝做为皇族的继承人同时也是族长有最终决定权,真可以做到言出法随,谁的意见也不用听。
至于说皇族勋贵和后宫的反对声音更好处理,找一两个嚷嚷最欢实、地位还不算太高的直接交由宗人府看管。这同样是皇族家事,当族长的惩罚孩子难道还需要外人干预?
当然了,皇家无小事,家事亦是国事,这么不管不顾的一意孤行肯定会引来部分官员和皇族内部的反感。人家眼下没辙,却可以在今后的其它政策上捣乱,真要是衡量起来确实有点得不偿失。
“陛下如此行事怕是弊大于利。”这不,连皇帝最紧密的合作伙伴、内阁大学士李贽也坐不住了。
“李师,朕若事事按照规矩办,永远也不可能把国家治理好。你是亲眼所见,为了给国库省下些开支朕已经带头用官位当筹码卖官鬻爵了,可依旧没几个人能以国事为重,全都在算计自己的利益得失。
他们都是大明的肱股之臣,长此下去江山社稷危矣。不破不立,想有所改变必须得冒一定的风险,此事暂且不提,皇庄可准备好了?”
由于在四夷馆中一起翻译过论语,洪涛对李贽的学问确实很佩服,私下里以师长相称。但这次谁来劝说也没用,顶多给出个模棱两可的答案。
“臣按照陛下的意思在通州、天津卫总共选了三处,一处为时间工坊所在,一处为流光斋,另一处位于海河岸边,已由工部虞衡清吏司主事徐光启亲自操办,具体细节臣尚未得知。”
见到皇帝如此坚持李贽也就不玩命劝了,实际上他心里也存在着诸多疑虑,不太相信皇帝会如此儿戏,必定有其原因。
“工部左侍郎一直有缺,营缮司主事赵士祯修建欧罗巴庙有功,让他补了吧。”
提起一直默默无闻在暗地里支持自己的几位中低层官员洪涛心里还是挺得意的,当初没有看走眼,史书上也没瞎写。
徐光启、李之藻、赵士祯确实有能力,也愿意学习新鲜事物,且工作起来和后世的技术男没啥区别,只要给了资金和项目就一门心思的扑进去,很少主动提个人待遇问题。
但人家不提,不代表自己也跟着装糊涂,必要的鼓励还是得有。只可惜目前手里能拿出来的官职不太多,合适的只有一个。就这还得让李贽出头、叶向高配合,绕着圈子说服九卿当中的多一半才能如愿。
“欧罗巴庙的主管是营缮司员外郎李之藻。”李贽没听明白,特意小声提醒了一句,生怕皇帝把人名搞错。
“赵士祯之父赵锦曾在工部任职,你与李之藻说明白,朕没有忘记他的功劳,只是资历尚浅还需多熬些时日。”
洪涛真没搞错人名,身边能干具体工作的只有三个人,想搞错也不容易。之所以让赵士祯升职,李之藻原地踏步,不是忘了,而是从实际情况出发。
赵士祯的父亲赵锦曾经当过工部左右侍郎,虽然人已经死了,当年的老关系应该还没完全断,操作起来比较容易。用后世的话讲赵士祯就是本单位子弟,多多少少要占点便宜。
而李之藻在朝中没有半点根基,前年刚升到司局级,现在又要升任副部级,太不合规矩。没有点拿得出手的政绩,六部九卿们肯定不会同意。
“陛下圣明……”听到这个解释李贽不由得抬起眼皮瞟了瞟斜靠在软塌上的身影,心中更加捉摸不定。
几年前刚见面时皇帝还是太子,口口声声要把《论语》翻译成欧罗巴文传颂天下,很有初出茅庐天不怕地不怕的冲劲儿,也很不自量力。
但接触过几次之后才发现太子对论语根本不熟,却对欧罗巴语很精通,能和远道而来的番僧连比划带说的对话且不落下风,真不像表面上看到的那样直率单纯。
登基之后,年轻的皇帝时不时表现出与之年龄、经历不太相符的举动,比如削藩、再比如外察和入阁,手腕极其圆滑、手段极其老道、思路还极其清晰、心智又极其坚定,比任何一位从小就学习纵横之术的皇帝都不差。
“圣明个狗屁,朕登基二年有余,手里却无人可用,不得已才要去讨好内官,可怜呐可悲!”本来挺由衷的一句话,反倒引来了皇帝的自责,声音里饱含着无奈和愤怒。
“陛下可是要重启矿监?”一听讨好内官,李贽脑子突然划过一道闪电,好像明白了什么,进而一脸的惊愕。
“和矿税没关系,朕的宗亲们少了朝廷俸禄必定有些度日艰难,做为皇家族长也不能看着他们上街乞讨。可经营皇庄是门学问,非信任之人不可为。满朝文武朕能信任谁?敢让谁去操办此事?”
洪涛赶紧摇了摇手,矿税一时半会真碰不得,那玩意已经臭大街了。但该出去替皇帝赚钱的太监还得派,只不过换个更合情合理的名义而已。
“臣斗胆多问一句,陛下所云皇庄真能养活那么多人?”可李贽真不太信,新版推恩令还有个配套措施,利用皇庄吸纳生活潦倒的宗室人员,用其产出支付这些人的工钱。
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这么讲,皇帝是用皇庄代替了国库去养活一部分宗室成员,这也是官员们捏着鼻子同意推恩令颁布的原因之一。
他们都不看好这条措施,只觉得是年轻皇帝好面子的一厢情愿之举,待到内帑掏不起了还得返回头来求官员想办法擦屁股,到时候就能逼着皇帝低头了。
“然也……咦,朕记得李师好像是泉州人士吧?”面对此类质疑洪涛不为所动,在他眼中只要这项政策被批准执行,别说养活几万人,再加一位数也没啥大难度。
这可不是无知者无畏的妄想和幻想,不光有大的指导方向还有具体实施细节,从头到尾每个环节都是经过实际运行检验的。